语言接触中的借词、皮钦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有何不同?语言接触中的借词、皮钦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有何不同?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语言接触中的借词、皮钦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有何不同?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语言接触中的借词、皮钦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语的词。"洋泾浜"是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

(2)【◆题库问题◆】:[问答题] 怎样理解语音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人类的语言的语音不是固定不变的,每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经常在发生变化。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有规律性的音变现象,叫历时音变。这种音变是已经固定下来的音变现象,而不是临时的音变现象,并得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可。把一定历史时期内语言中所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概括成公式,我们称之为历时音变规律。历时音变规律涉及的是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起作用。音变规律在限定的范围内具有高度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都相同的某一类音,都按照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出现"例外",也可以在时间、地域、条件上找出特殊的原因。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应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

【◆参考答案◆】:
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语言转用:
(1)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互相融人,最后混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2)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是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它取代方言这种方式实现的;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是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的。
(3)语言转用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而不是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

【◆参考答案◆】: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5)【◆题库问题◆】:[填空题]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

【◆参考答案◆】:语言教学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特点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因为社会里的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和阶层,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交际,都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集体就是依赖统一的语言把全体成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7)【◆题库问题◆】:[单选] 汉语中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称为“农贸市场”,这属于构词法中的()。
A.附加法
B.合根法
C.缩略法
D.内部屈折法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基本意义(中心意义)

【◆参考答案◆】:
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语言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由于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符号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该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该符号与其他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脂肪多少的词有三个:"肥、胖、瘦",其中"肥"一般表示动物脂肪多,"胖"一般表示人脂肪多,"瘦"表示人或动物脂肪少。而粤方言中只有"肥"和"瘦"两个词,没有"胖"这样的词,因此粤方言中的"肥"既可以指动物脂肪多,也可以指人脂肪多,与普通话中的"肥"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又如英语的mutton一词来源于法语的mouton,但是法语的mouton既指羊肉,又指羊,而英语的mutton只指羊肉,不指羊,因为英语有sheep一词指羊。法语没有sheep这种专门指羊的词,所以法语的mouton一词和英语的mutton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2、由于语言具有系统性,一个语言符号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相关语言符号的变化。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但后来汉语中出现了"跑"这个词,取代了古汉语"走"的意思,而"走"便取代了古汉语"行"的意义,而古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行"在现代汉语中就不在单独成词了。

(10)【◆题库问题◆】:[单选] 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

【◆参考答案◆】: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语言接触中的借词、皮钦语(“洋泾浜”)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有何不同?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