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此阶段切忌“一刀切”。所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因此选B。
(2)【◆题库问题◆】:[单选] 小学生学习第九套广播体操,这属于()记忆。
A.陈述性
B.程序性
C.情景
D.语义
A.陈述性
B.程序性
C.情景
D.语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
(3)【◆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音的高低”知识点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参考答案◆】:1.初步聆听 多媒体播放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高低。 初步聆听与感知,可以让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个大概的认识与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2.探索与感知 出示大鼓和小鼓,将学生分成四组,探索通过敲击大鼓和小鼓,分辨音高的不同。 通过实物的探索,能够更直接的感知音有高低之分;用大鼓和小鼓来探索音的高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声势游戏 用拍手和跺脚来代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同样是将学生分成四组,讨论拍手和跺脚分别哪个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分辨出拍手是小鼓的声音、跺脚是大鼓的声音后,进行“我敲你学”的游戏。教师或学生代表敲击大鼓或小鼓,其余学生用拍手或跺脚回应。 学生自己探索性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中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我敲你学”的游戏,丰富了课堂环节,增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进一步感受音的高低。
【◆答案解析◆】:略。
(4)【◆题库问题◆】:[单选] 下面关于小学生思维发展陈述错误的是()。
A.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二年级,以抽象思维为主
B.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C.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D.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A.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二年级,以抽象思维为主
B.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C.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D.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5)【◆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参考答案◆】:(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制订研究计划;(4)收集研究资料;(5)分析研究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答案解析◆】: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关于教育研究基本步骤的记忆。
(6)【◆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对《女娲补天》这篇课文进行简要分析。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参考答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31 课《女娲补天》。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 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 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 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 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答案解析◆】:略。
(7)【◆题库问题◆】:[单选] 《爱弥儿》是()的作品。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卢梭(法国)代表著作是《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8)【◆题库问题◆】:[单选] 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注意的起伏是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题干中“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体现的是注意的起伏。
(9)【◆题库问题◆】:[单选]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这三项工作不包括()。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控制时间
D.选择教法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控制时间
D.选择教法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10 分)课堂上小明指出老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释是错误的,老师当时很生气:“小明,就你厉害 是吧,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小明,小明从 此在课堂上不再主动回答问题了。
【◆参考答案◆】: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 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