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作为多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社会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
A.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
B.小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A.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
B.小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作为多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社会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又称市场经济。
(2)【◆题库问题◆】:[判断题]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供求双方处于绝对相等状态。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供求双方处于基本相等状态,不是绝对相等。
(3)【◆题库问题◆】:[判断题]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4)【◆题库问题◆】:[单选] 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 ),它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A.经济体制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A.经济体制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它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5)【◆题库问题◆】:[单选]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 )。
A.临时性的策略
B.阶段性的举措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局部性的发展战略
A.临时性的策略
B.阶段性的举措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局部性的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6)【◆题库问题◆】:[单选]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C.实现了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C.实现了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而采取的经济调节形式,这些计划显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总趋向,为私人企业提供了比较准确的预测性经济信息,因而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但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这种计划化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也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简答题)简述一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供求双方处于基本相等状态,不是绝对相等。由于供给和需求由不同因素决定,总在变化,所以,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使它们趋向平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反映了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反映社会需求不足。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关系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社会生产有了极大发展,总供给能力极大提高,如何使生产的商品都能够在市场上实现成了大问题,也就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的情况。(2)社会需求出现不足。消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收入的增长速度,储蓄规模的扩大使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这就使生产过剩状况成为较为普遍的状况。导致就业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扩大需求的政策,鼓励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出口,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使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上,也表现为结构上的不平衡。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部分构成。与其相对应的总供给是收入、储蓄、进口。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从理论上说,在结构上应该是收入与消费相等,储蓄与投资相等,进口与出口相等。它们之间不可能都同时相等,但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不平衡相互抵消来最终实现总量的平衡。
【◆答案解析◆】:无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不是为了交换,就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消费者,才能获取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而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交换成功了,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得到了解决。而一旦交换不成功,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表现出来了,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困境。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价值与使用价值。
(9)【◆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论述题)论述一下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参考答案◆】: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1)通过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在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既定条件下,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量)数量越多,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就越多,创造的新价值也就越多,国民收入就相应增加。这是从增加生产总量来影响国民收入的数量。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增加国民收入的数量,但不能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但从根本上说,这一方法不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2)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由于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这样,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就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国民收入增长,不仅从内涵上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提高了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3)通过节约生产资料实现国民收入增长。这是从降低消耗的角度实现国民收入增长,或者说,节约也是生产力。国民收入增加的途径不仅仅只是生产的问题,节约也是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剩余的部分,所以,节约的生产资料价值越多,剩余的价值即国民收入也就越多。
【◆答案解析◆】:无
(10)【◆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垄断解决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矛盾
B.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C.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
D.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A.垄断解决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矛盾
B.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C.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
D.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还出现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的新矛盾,因此选项A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