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邱老师经常梳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策略,邱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题干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角色。
(2)【◆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1000字。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苏联政治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参考答案◆】:立人者先立己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是否有成效,除了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隐形因素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师个人影响力的大小。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也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品德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 有人曾做过一项关于大树根系的研究——在森林里,有人完整地挖掘出了一株百年大树。令人惊叹的是,这株大树蜿蜒曲折的庞大根系竟是树冠所占空间的两倍!可见,茂盛的大树,只有依靠深广的根系从广阔的大地中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傲然而立。 “立”者,即为站得住。树之立,在于根之深。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今天,将这句话赋予时代内涵,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的生命统一体,作为肩负“立人”使命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立己”。具备深厚、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等学科素养,正是教师实现“立己”的根。 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能够明确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教师对此把握的程度,决定了其学科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够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能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则是衡量学科知识高度的一根标杆。目前的教材知识体系,呈螺旋上升式,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统揽每个学段的教材,把握全局,如同下棋,将全盘尽收眼底,才能落好每个“子”。比如,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良好学科专业素养的含义就是教师整体把握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把握每个学段孩子的认知、心理、审美意识发展的特点,要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 与学科素养相关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各自的教育技巧无不闪现出教师的学科气质。一名优秀教师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技巧、策略,凭借这些东西所蕴藏着的精神能量以及自然洋溢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文化之美,凭借这些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去征服学生,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 试想:一名语文老师,缺乏激情,远离了诗意,他能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亲近母语的种子吗?一名数学老师,如果从来没有领悟过什么是理性之美,什么是严谨、简洁、和谐之美,他的数学课堂会丰富多彩吗?著名的高级语文教师薛瑞萍,正是以其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和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征服了她的几十名学生,也震惊了小学语文界诸多教育专家,并为全国各地千千万万一线语文教师所纷纷效仿。究其魅力之源,乃是“胸中沟壑有无数传奇,眼角眉梢浸染唐诗宋词”学科气质的自然流露。如她所言:“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一名学科教师,如果都能在站在讲台上时像薛瑞萍一样满怀自豪地说“我就是数学”、“我就是音乐”时,相信每个学生自然会在来自不同学科教师汇成的七彩阳光照耀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绽放出流光溢彩的人生!
【◆答案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思想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围绕教师职业要求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角度进行展开。具体的可以从“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立意。
(3)【◆题库问题◆】:[单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
A.全面发展
B.均衡发展
C.能力为重
D.德育为先
A.全面发展
B.均衡发展
C.能力为重
D.德育为先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部分第四章中规定: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 1000 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个小和尚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他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没有慧根、 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在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小和尚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透透风、乐呵乐呵了。可是,三天以后,小和尚来找禅师, 他满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 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的笑了。
【◆参考答案◆】:坚持的力量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均告失败。有人嘲笑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爱迪生不为所动,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他一生坚持研究,发明了一系列使后人获益匪浅的发明,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地烙在了史册上,经岁月流洗而不褪色,盛名流传至今。正是坚持,让他的一生充满光彩。 英国医学家罗斯为了证实蚊子是疟疾病菌的媒介,日复一日地和蚊子打交道。1983 年的一天,他在显微镜下看了8 个小时,眼睛酸痛,视力模糊,外加天气炎热,蚊叮蝇咬,观察难以继续。可是,还有两只蚊子未观察。是放弃它们呢?还是再坚持一下?他定了定神,咬了咬牙,继续在显微镱下观察。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突然,他发现这两只蚊子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而圆的细胞,其中含有黑色物质组成的小颗粒,和疟疾寄生虫的色素完全一样。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传播疟疾病的根源。正是坚持,让他战胜劳累疲惫,获得研究的成功。 翻开奥林匹克的百年长卷,亦可发现坚持的亮点。早在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首枚奥运金牌时,24 岁的王义夫就站在了领奖台上。此后,国家队的成员更换了一批又一批,可王义夫始终坚持在赛场上,他誓要夺下一枚奥运金牌。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王义夫如愿已偿,夺得十米汽手枪金牌。32 岁,他本应功成身退,但质疑声使他留在了赛场上——他要证明自己。终于,在经历了1996 年、2000 年的两次失利后,王义夫圆梦雅典,用实际行动使舆论哗然。此时,他已44 岁,正是坚持,让他受挫折而不辍,最终获得成功。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苏子瞻身陷“乌台诗案”而坚持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流下了千古佳话。曹雪芹举家食粥坚持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坚持凿壁借光,终成大学。圣贤们正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诉说一个真理:坚持,是通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试问:不能忍受磨炼,有几人能成功? 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朋友,从今天起,学会坚持,你才有机会独掌苍茫大地,傲问谁主沉浮。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
(5)【◆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习作。材料: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 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笔下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的表达情意和自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的十大名曲( ) 。
A.《高山流水》
B.《梅花三弄》
C.《十面埋伏》
D.《公孙子龙》
A.《高山流水》
B.《梅花三弄》
C.《十面埋伏》
D.《公孙子龙》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的十大名曲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7)【◆题库问题◆】:[单选]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 )。
A.蒸汽机的发展
B.纺织机的发展
C.电力的发明
D.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A.蒸汽机的发展
B.纺织机的发展
C.电力的发明
D.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通讯手段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中国年轻人为何不敢晃荡青春陈方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他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国的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
【◆参考答案◆】:社会习惯、主流社会舆论的压力,要结婚成家的家庭压力,就业、未来养老的压力。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概括分析原因类题目,从文章交待来看,中国的年轻人不敢晃荡青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舆论、家庭负担和将来命运。
(9)【◆题库问题◆】:[单选] 李某经常趁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私自拆看孩子的日记或者信件,对于李某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可由居民委员会给予劝诫
B.可由居民委员会给予处分
C.可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行政处罚
D.可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调解
A.可由居民委员会给予劝诫
B.可由居民委员会给予处分
C.可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行政处罚
D.可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调解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题干中的李某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可由居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题库问题◆】:[单选] 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 )。
A.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B.加强教育、管理
C.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D.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A.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B.加强教育、管理
C.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D.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