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柯达伊是( )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A.德国
B.波兰
C.匈牙利
D.捷克
A.德国
B.波兰
C.匈牙利
D.捷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C。柯达伊,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20世纪匈牙利音乐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因此,答案选C。【考点分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原则与方法
(2)【◆题库问题◆】:[单选] 分析下列谱例的调式调性,它属于( )。
A.
B.
C.
D.
A.
B.
C.
D.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A。bE为主音,调号是四个降号,有民族调式特征,宫音为bA,列音阶之后发现应该是bE徵清乐七声调式。因此,答案选A。
(3)【◆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
A.舒伯特
B.李斯特
C.亨德尔
D.德沃夏克
A.舒伯特
B.李斯特
C.亨德尔
D.德沃夏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C。巴洛克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风格的盛行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是J·S·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选项A舒伯特是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选项B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选项D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答案选C。【考点分析】西方音乐史
(4)【◆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传统音乐中,强拍称为“板”,弱拍或次强称“眼”,所以4 / 4拍称为()。
A.散板
B.有板无眼
C.一板一眼
D.一板三眼
A.散板
B.有板无眼
C.一板一眼
D.一板三眼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D。答案A是无板无眼;答案 B是一拍子,或称流水板;答案 C是二拍子;答案 D才是四拍子。因此,答案D正确。【考点分析】音乐基础知识
(5)【◆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教学设计题依据32题对《桑塔·露琪亚》谱例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七年级唱歌课进行教学设计。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10分)(2)确定教学重难点。(10分)(3)设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15分)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知识与技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教学难点:将声乐曲《桑塔·露琪亚》改编成器乐曲。主奏乐器、伴奏乐器、伴奏音型的选择及组合。(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走走看看,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二、新课讲授1.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请学生讨论。2. 听《桑塔·露琪亚》范唱,请学生讲解歌曲结构,明确歌曲的调号和拍号。3. 学唱歌曲:①学习歌曲的旋律;②练习曲中的变化音;③有感情的朗诵歌词;④完整演唱第一段,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4. 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演唱情绪等)。5. 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在创造。6. 体会划船动作,并分组练习。结合演唱,边划边唱,营造船歌氛围。7. 将声乐曲《桑塔·露琪亚》改编成器乐曲。主奏乐器、伴奏乐器、伴奏音型的选择及组合。三、课堂小结探究总结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四、布置作业去网上搜索和欧洲相关的艺术文化和了解欧洲历史。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教学设计。
(6)【◆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将下面旋律片段进行变奏改写。要求:(1)加花或紧缩的手法二选一。(2)说明改编后由何种乐器演奏。
【◆参考答案◆】:(1)加花的要求:在原有音乐材料骨干音,用不同的音对骨干音进行装饰,更为丰富曲调的内容。加花分为“原板加花”和“添眼加花”两种。①在不改变板式的情况下加花称为“原板加花”。这种加花的具体办法,视乐曲风格及乐器演奏法而定。加花时一般并不改变原曲调的骨架,对于乐句中的许多音都需要进行加花逗、句、段结束音也不例外,以求曲调连贯,气韵连绵不息;②在各柜"后添"眼..使骨干音的时值成倍增加的于法,称为“添眼”。由于时值成倍增加,一般在“添眼”后必然要对曲调进行加花,因此通常也称为"添眼加花"。答题时可根据加花的要求学生进行发挥。紧缩的要求,要以音乐的主要风格为主,不要因为缩音,使调性发生变化,与之风格等其他方面也变化了。(2)在原有的曲调中,我们了解该曲的器乐编制是高胡、扬琴、筝。改变后在原有器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进行乐器的改编。加入适当的器乐。
【◆答案解析◆】:略
(7)【◆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案例分析题七年级音乐课上,教师教唱《长江之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中“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列出“X X” 与“X.X”两个节奏型,在书写“X”和下划线的时候老师用的白色粉笔,但写“附点”的时候老师用红色的粉笔标注出来。并要求学生手打节拍口念节奏,并跟唱旋律,再用竖笛把乐谱中的带“附点”的旋律片段演奏出来。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评价,然后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1、这是一个正面的案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七年级学生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流畅地识读乐谱。2、老师用红色的粉笔单独标注“附点”,目的是为了加大两种节奏型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首先,这种做法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其次,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两种节奏型。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答案解析◆】:略
(8)【◆题库问题◆】:[单选] 阅读《朝景》教学实录片段:师:(播放管弦乐曲《朝景》全曲后)同学们对乐曲有何感想?生甲:我觉得乐曲表达的是“清晨日出的美丽景色。”生乙:……师:大家说得不错。大家知道作曲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日出的美丽景象吗?上述师生对话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哪个领域?()。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欣赏
A.表现
B.创造
C.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欣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D。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救途径。上面这段材料体现的就是课程内容的“感受与欣赏”。因此,答案选D。【考点分析】音乐课程标准
(9)【◆题库问题◆】:[单选] 下面哪部作品是海顿创作的?()。
A.《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B.《创世纪》
C.《如歌的行板》
D.《月光》
A.《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B.《创世纪》
C.《如歌的行板》
D.《月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B。答案A由格鲁克创作;答案B是海顿创作的清唱剧;答案C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答案D是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因此,选答案B。
(10)【◆题库问题◆】:[单选] 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高音C之王”,《我的太阳》是他的保留曲目。
A.多明戈
B.卡雷拉斯
C.格里格
D.帕瓦罗蒂
A.多明戈
B.卡雷拉斯
C.格里格
D.帕瓦罗蒂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参考答案】D。三大男高音是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国籍分别是意大利、西班牙、西班牙。选项C是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因此,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