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6 岁的明明认为自己的爸爸为自己摘取别人家地里的苹果是正确的行为,根据科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明明处于道德发展的()。
A.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好孩子”定向阶段
A.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好孩子”定向阶段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 处于前习俗水平。
(2)【◆题库问题◆】:[单选] 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远景性动性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远景性动性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这名学生为了得到奖励鼓励,让别人看得起而学习,属于远景间接性动机。
(3)【◆题库问题◆】:[单选] 在优等生中再分出上、中、下三个等级,这是一种()。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它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在优等生中再分出上、中、下三个等级就属于相对性评价。
(4)【◆题库问题◆】:[单选] 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这种测验是()。
A.安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A.安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指在教学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5)【◆题库问题◆】:[单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因此选择B。
(6)【◆题库问题◆】:[单选]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
A.导向功能
B.发展功能
C.反馈功能
D.管理功能
A.导向功能
B.发展功能
C.反馈功能
D.管理功能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因为在教育评价中,对任何被评对象所作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对被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为他们的努力指定方向。因此选A。
(7)【◆题库问题◆】:[单选] 小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坏的矛盾心理。
(8)【◆题库问题◆】:[单选] 如果一个儿童喜爱踢足球而不喜欢阅读,那么让学生完成一定阅读后再去踢足球,这种做法符合()。
A.负强化原则
B.替代强化原则
C.自我强化原则
D.普雷马克原则
A.负强化原则
B.替代强化原则
C.自我强化原则
D.普雷马克原则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普雷马克原则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是常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
(9)【◆题库问题◆】:[单选]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乔姆斯基
D.马卡连柯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乔姆斯基
D.马卡连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简述我国教肓目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有如下基本特征: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答案解析◆】:本题纯属考察对课本知识要点的记忆,准确把握教育目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