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杜甫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锦官城”指的是( )。
A.开封
B.北京
C.南京
D.成都
A.开封
B.北京
C.南京
D.成都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锦官城外柏森森”意思是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因此答案选D。
(2)【◆题库问题◆】:[单选] 青年教师小王每次课后都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把失败之处记录下来,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了小王老师注重()。
A.教学反馈
B.教学反思
C.教学创新
D.情境创设
A.教学反馈
B.教学反思
C.教学创新
D.情境创设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会涉及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对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和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反思。小王老师回顾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失败之处的做法体现了其注重教学反思。
(3)【◆题库问题◆】:[单选] 某初级中学在初一的六个班级中设了一个重点班。该校的做法( )。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
B.正确,有利于提高升学率
C.不正确,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D.不正确,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重点班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
B.正确,有利于提高升学率
C.不正确,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D.不正确,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重点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1000字。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参考答案◆】:帆张半扇免翻颠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现实的情况却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缺陷,完美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是渴望。但,完美对我们而言真的是完美吗? 我曾为缺陷烦恼不已,也曾为完美不断追求,我渴望得到完美。我希望自己没有一丝缺点,没有别人可以指责的地方。要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古今的长河上,也找寻不到这样的一个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另外一种完美。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的榜样。 欣赏并接纳“半”之美,可以让生活多一份从容与优雅。
【◆答案解析◆】: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
(5)【◆题库问题◆】:[单选] 王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未经学生同意翻看学生的日记,王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人格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著作权
A.人格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著作权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王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隐私权。
(6)【◆题库问题◆】:[单选]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研究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心理医生角色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研究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心理医生角色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需要担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题干中的描述体现了教师管理者的角色特点。
(7)【◆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初中教师,他认为自己专业扎实,所以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备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就可以用好多年!”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校长找其谈话,他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初中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参考答案◆】:小李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要求。首先,小李的做法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要求。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小李不认真备课,并认为备好一次课就可以讲好多年,体现了小李没有做到爱岗敬业。其次,小李的做法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小李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这些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了小李没有做到关爱学生。最后,小李的做法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总之,小李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不值得提倡的。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
(8)【◆题库问题◆】:[单选] 小李在体育界的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获奖全是启蒙教练的功劳,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广延性
A.复杂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广延性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小李将自己能拿金牌的功劳归于自己的启蒙教练,这说明运动员的成绩和启蒙教练的辛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9)【◆题库问题◆】:[单选] 我们经常做广播体操来锻炼身体,一些体操是模仿动物而创造的。医学体操的发明者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贾思勰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贾思勰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东汉名医华佗,创制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和医学体操“五禽戏”。
(10)【◆题库问题◆】:[单选] 教师逐渐培养学生学会自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A.面向全体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A.面向全体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