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教师采用期末考试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做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总结性评价是教学告一段落后作出的价值判断,即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为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总结性评价往往又具有对后续教学有诊断性评价作用,期末考试、毕业设计等都是终结性评价的必要的具体手段。
(2)【◆题库问题◆】:[单选] 在学完“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总结了平行四边行的性质和判定后,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成直角时,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开始议论并总结说:“这是长方形”。教师则顺势引导:“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内容,希望大家作好预习。”这种课堂教学总结方法是()。
A.概括式总结
B.悬念式总结
C.前呼后拥式总结
D.比照式总结
A.概括式总结
B.悬念式总结
C.前呼后拥式总结
D.比照式总结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悬念式总结是在教授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堂课要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积极性。题干教师设疑引起学生兴趣就是运用悬念式总结。
(3)【◆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载体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 )。
A.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B.教授化课程资源与学习化课程资源
C.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
D.文字性课程资源与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A.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B.教授化课程资源与学习化课程资源
C.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
D.文字性课程资源与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理解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从课程范式角度,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4)【◆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反思的主体,教学反思可以分为()。
A.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B.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C.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D.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
A.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B.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C.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D.学生反思和教师反思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根据反思的主体,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根据反思对象,教学反思可以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5)【◆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如指导四年级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人教版四年级上
【◆参考答案◆】:(一)知识与技能1. 能听、说、认读 friends, long/short hair, strong, thin 等单词和词组。2. 能听懂、会说 I have a friend. He/She is .... He/She has ....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3. 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身边的同学、朋友等。(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童谣,歌曲, 游戏活动, 练习并巩固单词和词组2.师生问答、模拟情境交际创编对话等形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本课句型。3. 通过观察图片情境、听磁带回答问题、跟读录音、小组对话等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操练课文。(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帮助学生熟练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积极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与人融洽相处。
【◆答案解析◆】:略。
(6)【◆题库问题◆】:[单选]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挫折现象
B.回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A.挫折现象
B.回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高原现象是指技能一时性的停滞现象,也就是技能的形成和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题干的描述就是高原现象,因而答案是D。
(7)【◆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及设计理由。人教版二年级上
【◆参考答案◆】:一、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生:想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之星送给这节课发言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生:有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生:因为它有五个角。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生:到前面指角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2.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5.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件出示对碰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对碰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泡泡堂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5.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
【◆答案解析◆】:略。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参考答案◆】:(一)回顾旧知识:1.你会计算哪些图形的体积?2.你能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3.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探索新知:1.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应该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有一定联系的?为什么?(引导学生将圆柱和圆锥联系起来)2.猜想导入: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你们小组观察看看,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既然这两个物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的体积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因为圆锥的体积小)很有道理哦。圆锥没有占据这些空间。那圆锥的体积大概是圆柱体积的多少呢?请你猜一猜。谁来说一说。哦,你猜二分之一,你猜三分之一,还有吗?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做实验寻找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板书:圆锥体积 圆柱体积)不过在实验前先认真阅读实验报告表,并在小组内分好工,谁一起操作,谁负责记录。因为只有分工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3.实验验证:(1)生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表(2)小组交流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4.归纳公式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锥=sh)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里装满了米往圆柱里倒,倒三次就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的体积时要先知道什么条件?但当题目没有给出底面积时,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表示s?对,V锥=sh=πr²h。(三)实践应用: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 2.填空.(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1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米。(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2)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4.列式计算.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5.看书质疑(四)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答案解析◆】:略。
(9)【◆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10 分)课堂上小明指出老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释是错误的,老师当时很生气:“小明,就你厉害 是吧,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小明,小明从 此在课堂上不再主动回答问题了。
【◆参考答案◆】: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 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相关知识。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参考答案◆】:(1)终身学习作为现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教师的终身学习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学会学习;通晓自己所教学科,成为学科专家;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学习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在教学中具有的作用包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终身学习是教学发展的需要、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基于学校,源于教师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起点和对象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习培训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4)同伴互助同伴互助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例如“磨课”、沙龙、展示等等。(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引领的基本要求包括: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在专业引领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人员和教师双方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6)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