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用键盘实现“复制”功能的快捷键是( )。
A.Ctrl+P
B.Ctrl+C
C.Shift+P
D.Shift+V
A.Ctrl+P
B.Ctrl+C
C.Shift+P
D.Shift+V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用键盘实现“复制”功能的快捷键是Ctrl+C。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题库问题◆】:[单选]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3)【◆题库问题◆】:[单选] 在下面四部历史典籍中,属于编年体通史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明史》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明史》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结合全文,谈一谈对待“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访《蚁族》廉思“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参考答案◆】:(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应以“对待‘蚁族’应持的态度”为中心,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理解分点陈述。答题时可参考最后一段问答。比如对“蚁族”人群表示同情;对“蚁族”现象表示隐忧;对“蚁族”的某些想法加以批评;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达鼓励;等等。
(5)【◆题库问题◆】:[单选] 唐朝时,下列人物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骞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唐玄宗时,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6)【◆题库问题◆】:[单选] 在人事科科长人选问题上,某局决定由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投票产生,得票前三名作为候选人。每人只需在本局职工名单上打勾即可。计票组发现,刚毕业的张浩没有打任何人的勾;凡是对赵杰打勾的人,王明对这些人都打了勾;没有得全票的人李紫露都打了勾。由此可以推 出:( )
A.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没打勾
B.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打勾了
C.王明选了李紫露,但是李紫露没选王明
D.王明没选李紫露,但是李紫露选了王明
A.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没打勾
B.王明与李紫露相互打勾了
C.王明选了李紫露,但是李紫露没选王明
D.王明没选李紫露,但是李紫露选了王明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由“张浩没打任何人的勾”可知所有人都没得全票,结合“没得全票的人李紫露都打了勾”得出,李紫露给所有人都打了勾,则李紫露给王明打了勾。再由“对赵杰打勾的人,王明对这些人都打了勾”得出王明给李紫露打了勾。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题库问题◆】:[单选] 某初级中学开展法制教育月活动,要求学生的父母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说:“孩子到了学校,学校就该负责他的所有教育,我们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管哪?”这些父母的说法()。
A.正确,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B.正确,父母没有承担法治教育的责任
C.不正确,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D.不正确,学校对学生负有全部责任
A.正确,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B.正确,父母没有承担法治教育的责任
C.不正确,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D.不正确,学校对学生负有全部责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指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8)【◆题库问题◆】:[单选] 某中学在一次月考的成绩发布后,对全校学生按成绩排名进行编班,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开,该中学的做法( )。
A.正确,便于学生管理
B.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C.正确,有利于激励学生
D.不正确,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A.正确,便于学生管理
B.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C.正确,有利于激励学生
D.不正确,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该中学根据成绩编班,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开,是没有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的表现,违背了教育公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9)【◆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张老师的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很调皮,有多动症,上课根本坐不住,从来不认真听讲,并且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严重影响了上课的秩序,除了张老师以外,其他老师都不喜欢他。 可就是这样的学生,却肯听张老师的话,语文课上认真听课,成绩良好。尤其难得的是他写了 一手好字。其他老师都说:“也只有你们张老师能管得好你!”其实他们错了,张老师并没有管他,只是把对其他学生的爱一样公平地也给了他。他的父母也一直很感谢张老师。而张老师却说:“我并没有做什么呀,我只是将我的爱公平地分给了这个孩子。”
【◆参考答案◆】:上述材料中张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值得学习。 (1)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材料中张老师面对调皮、有问题的学生,张老师没有歧视、不喜欢他, 而是把爱公平的分给他,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张老师没有因为学生调皮、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缺点就讨厌他,因为张老师意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材料中张老师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同等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材料中张老师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做到了尊重爱护,并发现学生写字好的优点,对学生进行教育,符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理念。 总之,张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要求,值得我们去学习。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等知识。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齐白石的蒲草帽孙越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 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 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 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 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 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 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 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 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 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 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 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 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 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 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 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 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 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 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 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 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 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 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 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 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 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 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 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 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 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 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 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 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 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 离不开蒲草帽的。(选自《北京文学》2010 年第 10 期)
【◆参考答案◆】:①“蒲草帽”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全文对齐白石的回忆及对其精神和思想的理解 紧紧围绕“蒲草帽”展开,一根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形散神聚。②“蒲草帽”在内容上具有象征义,象征齐白石发自性情、根植乡野的创作精神和思想, 突出了文章主题。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