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把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的基础。
A.动力学
B.静力学
C.数学
D.几何学
A.动力学
B.静力学
C.数学
D.几何学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把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静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以及如何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
(2)【◆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答案解析◆】:从题干分析,抓住三个关键词:闻、见、做。闻和见的统一,便是知,做是指行动、实践。本文立意,知行统一,重于行之。本篇是议论文。开篇点明总论点:“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知行合一,重于实践。”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知”和“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结尾处,论述实践的必要性,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文章总体是总——分——总结构。
(3)【◆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关于韩愈、柳宗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文学家
B.他们提倡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C.他们力倡内容充实、形式严谨的散文
D.他们同是“唐宋八大家”的重要成员
A.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文学家
B.他们提倡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C.他们力倡内容充实、形式严谨的散文
D.他们同是“唐宋八大家”的重要成员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合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即唐二家宋六家,因此A和D正确。韩柳二人提倡“古文运动”,反对讲究辞藻、声律的形式严谨的骈文,因此C错D对,古文运动并不提倡形式严谨。
(4)【◆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的作品,正确的是( )。
A.《孔乙已》、《春》、《龙须沟》
B.《茶馆》、《日出》、《屈原》
C.《祥林嫂》、《林家铺子》、《秋》
D.《龙须沟》、《孙乙已》、《春》
A.《孔乙已》、《春》、《龙须沟》
B.《茶馆》、《日出》、《屈原》
C.《祥林嫂》、《林家铺子》、《秋》
D.《龙须沟》、《孙乙已》、《春》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孔乙已》、《春》、《龙须沟》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的作品。
(5)【◆题库问题◆】:[单选]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绝对化。故选B。
(6)【◆题库问题◆】:[单选] 关心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等问题,说明教师成长进入了()。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他人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自我阶段
C.关注他人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吋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7)【◆题库问题◆】:[单选] 针对环境污染,张老师带领本组老师编写保护环境学生读本,这体现了张老师是()。
A.课堂教学组织者
B.课堂教学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
D.课堂教学管理者
A.课堂教学组织者
B.课堂教学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
D.课堂教学管理者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张老师带领本组老师编写读本,体现了张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充分的体现了素质教育观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故选B。
(8)【◆题库问题◆】:[单选] 法律责任人人必须遵守,任何违法者不得逃避或拒不承担。这体现了()。
A.责任的法律规定性
B.归责的特定性
C.责任的专权追究性
D.责任的国家强制性
A.责任的法律规定性
B.归责的特定性
C.责任的专权追究性
D.责任的国家强制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法律责任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有力手段,人人必须遵守,任何违法者不得逃避或拒不承担。这是责任的国家强制性的表现。
(9)【◆题库问题◆】:[单选] 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A.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B.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A.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B.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D.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10)【◆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下面是李老师的教育日志:下午的点心是每人一块蛋糕、一杯牛奶,孩子们像往常一样静静品尝着自己的那一份。发完后,我发现袋子里还有一块蛋糕,就随手给了旁边的莉莉,可没有想到我的无心之举却引起了一场“风波”。莉莉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举起了那块小蛋糕,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了起来:“这是李老师多给我吃的!”其他孩子有的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眼神,有的向我桌上投来搜寻的眼神。孩子们接着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一本正经地说:“她小,李老师才给她的。”有的愤愤不平地说:“李老师一定是喜欢莉莉。”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的举动欠考虑,冷落了其他小朋友。我马上进行补救:“今天,多的一块蛋糕,老师给了莉莉,以后多下来的点心,老师会发给别的小朋友,大家轮流吃,你们说好吗?”孩子们脸上复杂的表情马上都消失了,大声道:“好!”
【◆参考答案◆】:李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值得借鉴。(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材料中李老师为自己随手把多余的蛋糕给了莉莉所引起的风波,选择了公平对待全体学生的方法平息,并且在此过程中快速地发现了学生的反应,做出了尊重全体学生。(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材料中,李老师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采取公正地方法解决,很好地做到了为人师表。总之,李老师的行为很好地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利于自身和学生的成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