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在一些农村教学点,老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方式是()。
A.复式教学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A.复式教学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因此答案选A。
(2)【◆题库问题◆】:[单选] 一名学生决心改掉拖延的毛病,每日按时完成作业,但每天回家后总是要先玩一会儿才写作业,对该生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也要受到道德认知的支配,是人们利用自己意识的控制和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如动机间的冲突及行动过程中坚持与动摇的斗争等)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3)【◆题库问题◆】:[单选] 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A.学习期望
B.学习兴趣
C.学习知识
D.学习压力
A.学习期望
B.学习兴趣
C.学习知识
D.学习压力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4)【◆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参考答案◆】:一、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约分的概念。1. 直接点题。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数的知识。2. 创设问题情境。师:请大家看屏幕。(1) 学校组织了一场百米游泳比赛。(屏幕出示)李明游在了第一位,这时他已经游了75米。(1) 提问: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说得对呢?你是怎么想的?(2)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一致,认为三人说的都对。既然你们都认为这三个人说的都是对的,那你觉得这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3) 提出要求: 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证明这三个分数之间是相等的关系?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把你们所能想到的方法简明地写在题纸上。(4) 小组合作,教师搜集资源。(5) 集体交流,研讨。提问:这是什么意思?(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想到了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了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我们再看!3.变换情境,加深感受。(1)(课件出示)师:小强也参加了这次比赛,他已经游了50米。你知道他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吗? 指黑板上的分数,问:这几个分数是不是相等关系呢?(是)这么肯定!怎么证明啊?(2)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分数(指黑板),你们还能写吗?请你们每人在题纸上写一组。(3) 展示资源。师:谁来说说你写的。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写的符不符合这样的(指黑板)相等关系。监控:同意吗?看看你同桌写的,符合相等的关系吗?(4) 认真观察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你们有什么发现?监控:分子、分母不一样,但是分数大小是相等的。(5) 借助观察,建立概念。③师:像这样的过程,数学中叫做约分。(板书:约分)④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约分吗?预设:分子、分母变小,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就是约分。追问:你觉得在约分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监控:分子、分母的变小了,而分数值不变。(二)在对比中理解最简分数的概念。1.观察黑板的分数,每组中都有一个分数最特殊,谁找到它了? 预设:最大公因数是1(互质)追问:黑板上还有这样特点的分数吗?(举例)2.建立概念:我们把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3.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吗?(找三个学生分别说一个最简分数,其他人判断。)二、在尝试中掌握约分的方法。提问:这回谁看明白了,我进行了几次约分?用几去除的?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预设:一次约分,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去除,可以直接约成最简分数。师:你们真细心!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用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去约的。4.小结:通常情况下,把不是最简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步一步慢慢约,也可以一次性的约成最简分数。追问:怎样可以一次约成最简分数呢?(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约)1. 巩固。问:如果想把一个分数一下约成最简分数,有什么窍门儿吗?三、课后练习四、全课总结,盘点学习收获。师: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了约分,知道了约分的概念,约分的方法,还认识了最简分数。有关约分的知识在今后的的学习中还会再用到。
【◆答案解析◆】:略。
(5)【◆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6)【◆题库问题◆】:[单选]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属于( )知识。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文化知识指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7)【◆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德育方面的知识,学生要准确记住培养方法。
(8)【◆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1.画月亮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2.说月亮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能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扁扁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3.排月亮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的变化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4.看月亮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生:实际看一看。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参考答案◆】:(1)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这一课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一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一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一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一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一观察模拟的月相一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科学观察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2)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①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②教学策略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③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④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进程的反思性认知。⑤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⑥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策略的知识。
(9)【◆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问题: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段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下面是这一情境的课堂教学实录。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学生:好!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参考答案◆】:(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材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并在这一情境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法。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该材料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材料中教师没有拘泥于书本知识,用人物数量比较体现比的含义,运用实际问题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该材料体现了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材料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0)【◆题库问题◆】:[单选] 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注意的起伏是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题干中“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体现的是注意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