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1)【◆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参考答案◆】:(1)皎然认为一首诗从诗思的获得、艺术风貌的形成再到读者鉴赏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意境。(2)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称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3)读者的鉴赏,也只有通过对意境的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者寄寓在诗中的情感。(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2)【◆题库问题◆】:[单选] 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的唐代诗人是:()。
A.韩愈
B.李商隐
C.杜甫
D.李白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的变化。有先秦两汉的政治教化主题变为个人悲欢遭际,或者说由社会思想主题变为个人情感主题;
其次,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这种个性自由发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如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等。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参考答案◆】:(1)苏轼把古代的形神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苏轼所谓"神"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3)苏轼的传神论特别强调自然天成和任情率真。(4)苏轼在强调神及神似的同时,并不反对形似,而是把神似看作是形似基础上的更高层次。(5)苏轼的传神论不仅论画,而且论文,因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现实意义。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道德批评的局限。

【◆参考答案◆】:道德内容的道德批评也有难以摆脱的偏狭之处。首先,道德批评在对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容和所涉及的人物的道德行为做出评价时,它所依据的只能是现行的道德标准。但现行的道德不一定是长久的,所以这种评价有时很难经受历史的检验。其次,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常常有许多作品的道德内容很薄弱,对于这类作品,道德批评的抨击不一定恰当。第三,道德批评相对忽视文学作品的形式。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叶燮的诗歌正变论。

【◆参考答案◆】:(1)叶燮所谓"正变论",即文学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2)叶燮严厉地批判了明代以来的认为文学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古倒退论,说明文学发展和新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他认为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感触起兴的文学也必然随之而发展。(3)他认为文学因时而变、今胜于古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故而提出"时有变而诗因之"的文学发展观,肯定了文学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创新的,文学之"变"和不可阻挡的。(4)叶燮同时指出:文学之"变"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而是采取"递衰递盛"的曲折前进的方式,正变相继,辩证发展。(5)叶燮的正变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认为文学发展至唐宋而"能事已毕",此后即重复过去的发展过程,不免自我限制了其文学发展观。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参考答案◆】: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8)【◆题库问题◆】:[填空题] 高产棉田的最适叶面积系数为()左右。

【◆参考答案◆】:3.5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贵显浅”和“重机趣”

【◆参考答案◆】:
李渔提出的关于戏剧语言的理论。"贵显浅",他认为戏剧语言和其他诗文语言是不同的,诗文是给人看的,可以典雅蕴藉,可以深奥隐晦,因为可以反复阅读,而戏剧则是给人听的,应通俗易懂,浅显易晓,因为戏剧语言具有一次性。但"显浅"不是肤浅,浅薄,而是"以其深而出之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这是说戏剧语言看起来通俗浅显,而这显浅的语言却包含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大约今人所说的丰富的潜台词。"重机趣"是说戏剧语言不仅要生动活泼地传达剧情,使之血脉相连,而且要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他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李渔以王阳明讲学为例"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迅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嬉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止矣。"这是要求戏剧语言要生动活泼,机智有趣。同时,他还要求戏剧语言"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前者要求戏剧语言必须有统一的风格,使剧情前后相连,互相之间有照应,后者要求戏剧语言要带有鲜明的人物个性。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严羽诗论的局限。

【◆参考答案◆】:(1)相对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2)对于古代诗歌,他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而对中晚唐及当代的诗歌,基本予以否定,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论述皎然的“取境”理论。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