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参考答案◆】: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4)【◆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之致耳。”
【◆参考答案◆】:韵
(5)【◆题库问题◆】:[填空题] ()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参考答案◆】:声律论
(6)【◆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
A.阐释作家作品
B.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C.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D.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E.提高读者辨别能力
A.阐释作家作品
B.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C.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D.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E.提高读者辨别能力
【◆参考答案◆】:B, D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参考答案◆】:(1)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是明代中后期戏曲流派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传奇"临川四梦"。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勇敢地提出"真情",与"天理"相对立,认为情胜于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贵生说"的基础上的。所谓"真情",就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精神等方面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要求平等的自然要求。这也是他创作《牡丹亭》的思想源泉。(2)汤显祖曲论的基本主张是:强调充分表现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更突出反映在他捍卫《牡丹亭》原作的论战中。(3)《牡丹亭》的思想核心在于表现情与理的冲突,并以此为戏剧情节发展的动力来结构全剧,将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用"情"一以贯之,这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4)从创作方法和艺术描绘方面来看,为了抒发真情,追求理想,汤显祖要求"以意趣神色为主",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反对拘泥于现实生活的形迹。(5)对戏曲艺术特征有独到的精辟见解。他指出戏曲产生的内因在于人类之感情,以及由情而引起的"啸歌"和"动摇",并简要概括了从参军戏到明传奇的历史发展,形象地描述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审美共鸣,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方法,也作了精辟的概括。(6)支持汤显祖曲论主张的理论家还有王思任、孟称舜等。
(8)【◆题库问题◆】:[单选] 读者批评坚持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
A.作家赋予的
B.作品自身具备的
C.读者给予的
D.作品自身的质量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
A.作家赋予的
B.作品自身具备的
C.读者给予的
D.作品自身的质量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袁枚“性灵”说的内容是什么?他的“性灵”说与公安派“性灵说”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到了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风趣在审美表现上则要求"灵机"、"笔性灵",即用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来突现轻松活泼的性灵。袁枚认为这要靠天分才能做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道等公安派"性灵"说名称相同,在内涵上也有其相同之处:他们都提倡诗歌要抒发真人的真性灵。袁枚主张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把真当作他的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他说:"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是主张性灵,主张作家要有童心,也即是真心,"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真是诗文的最高价值标准。但是,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发,认为男女之情也是一种真性情,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然要表现男女之情,所以他为诗歌史上的艳情诗进行了辩护。公安派虽也肯定民间情歌,但对艳情诗似乎未加以肯定。其次,袁枚的"性灵"说还主张诗歌要变,要有创造性,这与公安排诗歌要变的主张也有相同之处。但是袁枚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中求创新。公安派主张变却不注意、甚至反对学古,忽视继承传统。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清代浙派和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
【◆参考答案◆】:
浙派词论以朱彝尊、汪森等人为代表。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尊南宋,反《草堂》。朱彝尊说"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而且他们所说的南宋,主要是指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词风,而非辛派豪放词。重南宋,轻北宋;重婉约,轻豪放;认为《草堂诗余》(南宋何士信编,明、清间词人将它与《花间集》并推为填词典范)"可谓无目"。
二是推尊词体,认为词有"变《风》""变《雅》"之意。所谓变风变雅,是失意者所为。
三是重雅反秽,重音律反硬语。《词综·发凡》云"言情之作,易流于秽,此宋人选词,多以雅为目。"故《词综》选词以"雅正"为标准。常州词派以张惠言、周济等人的思想为代表,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尊词体。张惠言《词选序》认为词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把词抬到与《诗》《骚》同等崇高的地位。
二是重比兴寄托。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浙派词论以朱彝尊、汪森等人为代表。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尊南宋,反《草堂》。朱彝尊说"小令宜师北宋,慢词宜师南宋",而且他们所说的南宋,主要是指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词风,而非辛派豪放词。重南宋,轻北宋;重婉约,轻豪放;认为《草堂诗余》(南宋何士信编,明、清间词人将它与《花间集》并推为填词典范)"可谓无目"。
二是推尊词体,认为词有"变《风》""变《雅》"之意。所谓变风变雅,是失意者所为。
三是重雅反秽,重音律反硬语。《词综·发凡》云"言情之作,易流于秽,此宋人选词,多以雅为目。"故《词综》选词以"雅正"为标准。常州词派以张惠言、周济等人的思想为代表,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尊词体。张惠言《词选序》认为词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把词抬到与《诗》《骚》同等崇高的地位。
二是重比兴寄托。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