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转向是指()
A.认识论转向
B.语言学转向
C.客体论转向
D.主体论转向
A.认识论转向
B.语言学转向
C.客体论转向
D.主体论转向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司空图的)“韵味”说
【◆参考答案◆】: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钟嵘的)“滋味”论
【◆参考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参考答案◆】:(1)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要求文章具有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 (2)苏轼从强调文章内容充实的角度,提出"有意而言"的主张,"意"即指思想内容。 (3)苏轼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充分发挥其讽谕和教育功能,以便对社会人生起到疗救的作用。 (4)苏轼同时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故其现实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创作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5)【◆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单选] “六义”最初的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
A.赋
B.雅
C.比
D.风
A.赋
B.雅
C.比
D.风
【◆参考答案◆】:A
(7)【◆题库问题◆】:[单选] “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
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
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填空题] 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
【◆参考答案◆】:饮冰室诗话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不隔”说
【◆参考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参考答案◆】: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