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参考答案◆】:离骚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是迄今为止唯一位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参考答案◆】:张洁
(3)【◆题库问题◆】:[单选] 夭夭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长河》
B.《丈夫》
C.《柏子》
D.《八骏图》
A.《长河》
B.《丈夫》
C.《柏子》
D.《八骏图》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何其芳
【◆参考答案◆】:四川万县人,中国30年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家和诗人。他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后创作了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星火集》等,在他30年代的抒情散文中,主要抒写孤独的确者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和空灵的幻想,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他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灵、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元代杂剧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是(),相当于现在的“幕”;演出剧本中对演员的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称为()(科范)
【◆参考答案◆】:折;科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建国初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参考答案◆】:老舍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末本”?什么叫“旦本”?
【◆参考答案◆】:末本、旦本是元杂剧演唱体制的名称。每本元杂剧,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如《汉宫秋》、《李逵负荆》分别由正末扮演的汉元帝和李逵主唱,这就属于"末本"。《窦娥冤》、《救风尘》分别由正旦扮演的窦娥和赵盼儿主唱,这就属于"旦本"。一般一个剧本中的正旦或正末始终扮演同一人物,例如《窦娥冤》中的正旦,始终扮演窦娥;《汉宫秋》中的正末,始终扮演汉元帝,但有少数剧本,正末或正旦在同一本戏的不同折里,扮演的是不同人物。例为《陈州粜米》第一折正末扮张憋古,第二、三、四折正末扮包公,《单刀会》第一折正末扮乔公,第二折正末扮司马徽,第三、四折正末扮关羽;《哭存孝》第一、二、四折,都由扮正旦的李克用妻子邓夫人主唱,而第三折却由扮正旦的莽古歹主唱;《黄粱梦》第一折由扮正末的钟离权唱,第二折由扮正末的院公唱,第三折由扮正末的樵夫唱,第四折由扮正末的邦老唱,但院公,樵夫,邦老都是权离的化身。上述例子,正旦或正末虽换了人,但仍符合正末主唱的原则,仍应称为"末本"或"旦本"。破坏旦本、末本常例的,在元杂剧中只有少数剧本,如《张羽煮海》第一、二、四折由正旦唱,第三折却由正末唱;《西厢记》第二本共五折戏,前三折分明由莺莺、惠明、红娘主唱,第四、五折又由莺莺主唱。这都属于变例,表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8)【◆题库问题◆】:[单选] 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的是()。
A.《红日》
B.《红旗谱》
C.《百合花》
D.《林海雪原》
A.《红日》
B.《红旗谱》
C.《百合花》
D.《林海雪原》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论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性、阿Q相),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方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为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又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特地统一着;当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3)阿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至于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以及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则都是封建道德观念的遗毒的具体表现。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主义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性和革命要求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的旧社会,小说的谴责对象广泛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评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的。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主张的文章。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胡适的"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内容的革命。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