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增强型子架中的9、10板位插GTC时是完全热备份的,正常工作时主板(第9板位)总线打开、备板(第10板位)总线处于(),两者之间的倒换由()控制。
【◆参考答案◆】:高阻状态;主控板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孔子的)“思无邪”说
【◆参考答案◆】:《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理、事、情”
【◆参考答案◆】: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5)【◆题库问题◆】:[单选]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直接影响了().
A.新历史主义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读者批评
D.女权主义批评
A.新历史主义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读者批评
D.女权主义批评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参考答案◆】:"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参考答案◆】:(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参考答案◆】: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参考答案◆】:
这是张炎提出的词学理论。"清空"之词,注重虚境的作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仿佛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使人神观飞越",进入一个广阔的幻想世界之中,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质实"之词,较多在实境上下工夫,虽然具体详瞻,花团锦簇,但往往因说得太尽,描绘过细,反而缺少余味。他认为姜夔词清空,而吴文英词质实。
这是张炎提出的词学理论。"清空"之词,注重虚境的作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仿佛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使人神观飞越",进入一个广阔的幻想世界之中,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质实"之词,较多在实境上下工夫,虽然具体详瞻,花团锦簇,但往往因说得太尽,描绘过细,反而缺少余味。他认为姜夔词清空,而吴文英词质实。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参考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