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参考答案◆】:
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发展变化的"正变"说。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诗歌也在变,而且"变"总是愈来愈进步的,他说"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有其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
二是推崇杜甫、韩愈、苏轼,提倡"温柔敦厚"。
三是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这是就客体方面而言,理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
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这三者又有"气""总而持之""条而贯之","气"即事物内在生命力,三者依赖"气"而为用。四是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这是就主体而言,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的艺术胆略;识,指作家的认识能力;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这四者以"识"为先。最后,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他认为"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这是说诗歌中的事和理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审美形象表现出来的,对诗歌的审美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参考答案◆】:(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参考答案◆】:以意逆志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评价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方法?

【◆参考答案◆】:①文学作品描写人们的生活,这种生活整体上是社会的历史的。阐释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内容,显然是文学批评的重大任务。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及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这正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功绩所在。②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社会历史批评试图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去发现寻找社会历史内容,就不能不产生许多历史弊端。③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相对就忽视了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这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先天缺陷。④但就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无论从批评对象还是批评者来看,社会历史批评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5)【◆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
A.意识性
B.科学性
C.真实性
D.文学性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参考答案◆】:《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姚鼐的古文理论是对方苞、刘大魁古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

【◆参考答案◆】:
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就是在方苞的"义法"说基础上提出的,"义法"说强调"言有物""言有序",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姚鼐的"义理""考据"即指内容而言,"辞章"即指形式而言。姚鼐在归纳文章写作方法时所提出的八个大字: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就是对刘大魁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的继承和发展。

(8)【◆题库问题◆】:[单选] 文末尾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请问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并不在这五人中?()
A.豫让
B.要离
C.聂政
D.专诸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单选] 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从作品与世界的角切入批评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心理学批评
C.新批评
D.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参考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