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填空题] 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
【◆参考答案◆】:司马炎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商周王权是怎样发展的?
【◆参考答案◆】:首先,从观念上,商代称“王”,并非至尊的称号,只是表示统治者身份的称号,而周王又称“天子”,意即“天帝之子”。周王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周王被视为天下的共主,这种观念的确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王权的强化。 其次,从外部形式来看,商代方国林丘,西周诸侯国众多,而商王的地位具有盟主的性质,商王对诸方国的权力是建立在方国联盟的基础上的,而商代的方国联盟又是松散的和不稳定的,因而商代的王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而西周的诸侯国对国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广泛的权力,所以周王的权力远大于商王,控制天下的能力远在商王之上。 第三,从制度上说,商时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地位至尊,又通过宗法礼制确立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这也说明王权得到了发展。 第四,从王位继承制度上,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这种方法使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致使王国政局混乱,王权一度中衰。而西周的王位继承是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从制度上完善了传子制,进一步明确了王位传承。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也反映了王权强化的趋势。
(4)【◆题库问题◆】:[单选]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A.经
B.史
C.子
D.集
A.经
B.史
C.子
D.集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评朱元璋。
【◆参考答案◆】:明是一个真正的农民起义成功而建立的王朝。朱元璋施政的背景和他对元朝弊端的认识和出身有关。参加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出身贫穷的明太祖,比较了解百姓的要求,懂得治乱安危的关键是百姓境遇的好坏,对大地主富豪势力十分警惕,重视整顿吏治,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他竭力主张通过发展生产,"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给民"实惠",以达到长治久安。尤其注意扶持自耕小农,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废中书、罢丞相;加强监察机构;军事上设置卫、所与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行政、监察、军事机构分别独立却又互相牵制。制定《大明律》和《大诰》,设置锦衣卫和镇抚司,进行特务统治。朱元璋实行的这些措施,对尽快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确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某些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集权统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相悖的,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朱元璋杀戮功臣,滥施廷杖,将君臣关系主奴化。尊孔却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钳制思想,在实际上降低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政事的参与度,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狱和八股取士都被清朝继承,使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牢牢束缚,科举制弊病丛生,成为戕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总之朱元璋有功有过,应客观评价。
(6)【◆题库问题◆】:[单选] 为了防止地方分权导致藩镇割据,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中央掌握人事权
B.分财权
C.回收地方货币
D.分兵权
A.中央掌握人事权
B.分财权
C.回收地方货币
D.分兵权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填空题] 三国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是().
【◆参考答案◆】:曹丕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日常行政,并参议朝政。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日常行政,并参议朝政。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辽代档案工作者。
【◆参考答案◆】:关于辽代的修史的史官,《辽史》记载不是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记注官,负责记录辽代皇帝的言和动,撰修起居注;一种是修史官,根据起居注编修日历、实录、国史等等;另外一种是著作郎。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政治制度:中央:把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同时监察系统方面增设谏院,置谏官,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地方: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而加强对地方控制。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作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制度:通过"杯酒释兵权"把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官将领权力过、大。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3)财政与法律: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严格法制,大权基本收归中央。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