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不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A.使用磨制石器
B.原始种植和畜牧业
C.使用打制石器
D.烧制陶器
A.使用磨制石器
B.原始种植和畜牧业
C.使用打制石器
D.烧制陶器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围魏驹辉
【◆参考答案◆】: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宋、卫伐赵,并于次年攻破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于是使用了「围魏驹辉」的战术,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然后在魏军回军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惫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进行截击,大败魏军。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曹操的选官政策是所谓“()”,曹丕实行是“()”。
【◆参考答案◆】: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
(4)【◆题库问题◆】:[判断题] 在辽的历史上,兵力较强的契丹大多数战役都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绝对优势的胜利。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代()所著《农政全书》是一部浩大的农业科学著作。
【◆参考答案◆】:徐光启
(6)【◆题库问题◆】:[判断题] 金灭辽后在设立的枢密院和中书省与汉制相同都是中央机构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元前()年,秦始皇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确立了封建制度。
【◆参考答案◆】:221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①汉赋②唐诗③宋词④元曲⑤明清小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晋楚争霸。
【◆参考答案◆】:
(1)晋国的发展:晋献公在位时,扩建绛都,整顿内政,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区,发展成为北方的强国。晋献公晚年废嫡立庶,引起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在外。献公死后,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他奖励生产,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举善援能",作三军,使长期内乱的晋国又振兴起来。
(2)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师围宋,宋向晋告难,晋以救宋为名,联合齐、秦,于前632年伐楚。晋军为避开楚军锋芒,主动退军"三舍"到卫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集中兵力打败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集中兵力打败楚军左翼,使整个战役获得胜利。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北)会盟诸侯,周天子也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史称"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3)鄢陵之战:楚庄王当政时,国势日强。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问鼎之轻重"。前598年,楚迫使宋国降楚求和。晋派兵救宋,双方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攻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不敢出兵。此后,中原各国纷纷背晋向楚,楚庄王当上了霸主。楚庄王死后,楚国势日弱。前575年,晋楚又交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晋大败楚师,重新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楚争霸前后达80年之久。
(1)晋国的发展:晋献公在位时,扩建绛都,整顿内政,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区,发展成为北方的强国。晋献公晚年废嫡立庶,引起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在外。献公死后,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他奖励生产,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吏治,"举善援能",作三军,使长期内乱的晋国又振兴起来。
(2)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师围宋,宋向晋告难,晋以救宋为名,联合齐、秦,于前632年伐楚。晋军为避开楚军锋芒,主动退军"三舍"到卫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集中兵力打败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集中兵力打败楚军左翼,使整个战役获得胜利。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北)会盟诸侯,周天子也应召参加,并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史称"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
(3)鄢陵之战:楚庄王当政时,国势日强。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问鼎之轻重"。前598年,楚迫使宋国降楚求和。晋派兵救宋,双方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攻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不敢出兵。此后,中原各国纷纷背晋向楚,楚庄王当上了霸主。楚庄王死后,楚国势日弱。前575年,晋楚又交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晋大败楚师,重新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楚争霸前后达80年之久。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