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商朝的社会性质是()发展阶段。
A.氏族社会
B.奴隶社会
C.酋邦制
D.民主社会
A.氏族社会
B.奴隶社会
C.酋邦制
D.民主社会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国榷》
【◆参考答案◆】:
明末谈迁撰。一百零四卷,另有卷宗首四卷。系编年体明代史书。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开始编撰,六易其稿,六年成书。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原稿被盗,谈迁复发愤重写。博考群籍,广征博引,考订务求精当。全书四百三十万字。明实录: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内容含明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其中建文朝附于《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英宗实录》),计二千九百零九卷。崇祯朝由后人补辑附入。书中虽多曲笔,但篇幅庞杂,史料价值较高。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及参议、生平诸项。当时末刊行,一九四零年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本问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一九六一年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并附有校勘。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内容包括清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加序、目、凡例之类,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原始史料。清制每朝设实录馆,负责纂修前朝实录,缮写五份,分贮各处。
明末谈迁撰。一百零四卷,另有卷宗首四卷。系编年体明代史书。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开始编撰,六易其稿,六年成书。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原稿被盗,谈迁复发愤重写。博考群籍,广征博引,考订务求精当。全书四百三十万字。明实录: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内容含明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其中建文朝附于《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英宗实录》),计二千九百零九卷。崇祯朝由后人补辑附入。书中虽多曲笔,但篇幅庞杂,史料价值较高。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及参议、生平诸项。当时末刊行,一九四零年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本问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一九六一年据北京图书馆藏本影印,并附有校勘。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内容包括清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加序、目、凡例之类,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原始史料。清制每朝设实录馆,负责纂修前朝实录,缮写五份,分贮各处。
(3)【◆题库问题◆】:[单选] 府兵制最早创立于哪个时期()
A.汉
B.西魏
C.五代十国
D.唐
A.汉
B.西魏
C.五代十国
D.唐
【◆参考答案◆】:B
(4)【◆题库问题◆】:[填空题] 唐后期藩镇割据指的是()后以河北、山东、河南各地节度使为代表的拥兵自重、对抗中央的军阀割据势力。
【◆参考答案◆】:安史之乱
(5)【◆题库问题◆】:[多选]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和“伪尚书”。
A.《今文尚书》
B.《尚书正义》
C.《古文尚书》
D.《古文今古文注疏》
A.《今文尚书》
B.《尚书正义》
C.《古文尚书》
D.《古文今古文注疏》
【◆参考答案◆】:A, C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南宋国都为临安(今杭州),宋人亦称为()。
【◆参考答案◆】:行在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隋唐科举制
【◆参考答案◆】:
隋唐两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举人"而得名。科举制度始创于隋,而完备于唐。隋唐以前以选举为主,重德望,次才学;隋唐以后以考举为主,全凭科试成绩录用人才。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以"忠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士。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诏立十科举士,大业五年又诏立四科,并正式置进士、明经二科,实行试策取士、分科举士与考试相结合,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唐代科举之法,多循隋制,且更趋完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常科为岁举之常选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诸科。六科之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盛,制度也较详细。仅明经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科。秀才科取士较严格,又规定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故自贞观之后,无形废止。唐代以明经得人最多,而以进士为最重。制科为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其名目繁多,大致可归为七类:文类约十五科,武类约八科,吏治类约八科,长才类约五科,不遇类约九科,儒学类约六科,贤良忠直类约八科。这些科非常设,因人而异,废置无常。考生来源有三:一、学校出身的称"生徒",二、地方州县考选的称"乡贡",三、由天子诏举的称"制举"。生徒和乡贡为常科考生,制举为制科考生。经考试生徒由国子监祭酒挑选,乡贡由长史挑选,送至尚书省下的礼部参加"省试"。省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另有诗、赋、论、策的写作,各科要求不一。考试方法分为帖经试法、墨义试法、策问试法、诗赋试法。省试在京城举行,考生须先往户部报到,户部阅后送经礼部考试。取中者按等级给予及第、出身资格。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吏部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为拔萃,中者即授官。授官品位,依据常科科目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分别。唐代重视科举,规定: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贡举非其人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甚至以罪论,旨在保证科举制度的推行。
隋唐两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举人"而得名。科举制度始创于隋,而完备于唐。隋唐以前以选举为主,重德望,次才学;隋唐以后以考举为主,全凭科试成绩录用人才。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以"忠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士。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诏立十科举士,大业五年又诏立四科,并正式置进士、明经二科,实行试策取士、分科举士与考试相结合,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唐代科举之法,多循隋制,且更趋完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常科为岁举之常选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诸科。六科之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盛,制度也较详细。仅明经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科。秀才科取士较严格,又规定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故自贞观之后,无形废止。唐代以明经得人最多,而以进士为最重。制科为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其名目繁多,大致可归为七类:文类约十五科,武类约八科,吏治类约八科,长才类约五科,不遇类约九科,儒学类约六科,贤良忠直类约八科。这些科非常设,因人而异,废置无常。考生来源有三:一、学校出身的称"生徒",二、地方州县考选的称"乡贡",三、由天子诏举的称"制举"。生徒和乡贡为常科考生,制举为制科考生。经考试生徒由国子监祭酒挑选,乡贡由长史挑选,送至尚书省下的礼部参加"省试"。省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另有诗、赋、论、策的写作,各科要求不一。考试方法分为帖经试法、墨义试法、策问试法、诗赋试法。省试在京城举行,考生须先往户部报到,户部阅后送经礼部考试。取中者按等级给予及第、出身资格。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吏部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为拔萃,中者即授官。授官品位,依据常科科目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分别。唐代重视科举,规定: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贡举非其人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甚至以罪论,旨在保证科举制度的推行。
(8)【◆题库问题◆】:[单选] 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单选] 独尊儒术的内涵包括()①注重改正朔易服饰的礼仪制度②推行民本思想指导下的限田政策③采纳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积极建议④重用礼法兼顾之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禹、启、汤、盘庚的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禹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夏侯氏族部落领袖。姓似,又名大禹。鲧之子。鲧因治水无功被杀,禹奉舜命继续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用疏导法根治水患,后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启,传说中夏朝国王,姓似,禹之子。禹死后,启杀伯益而自立。"禅让制"由此废除,开始王位世袭制。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都安邑。汤,又称成汤。姓子。商原为下的属国之一。夏朝末年,王室内部矛盾尖锐,广施苛政。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恩,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成汤实力渐强。夏桀曾将汤囚于夏台。汤返回国后,在景毫召集诸侯开会,申明奉天命伐夏。在鸣条一战,夏师败绩,夏桀奔南巢而死。成汤成为商代的第一位国王。即位后,以宽治民,国力强盛。盘庚,商朝国王,阳甲之弟,汤的第九代孙。继阳甲即位。因商王朝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国势衰弱,位挽救危机,他避开水灾的威胁,不顾贵族和平民的反对,"去奢行简"将都城从庵迁到殷。作《盘庚》三篇告诫。后"行汤之政",加强统治,号称中兴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