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中间调和暗调的色彩通常是()。稳定中间调和暗调的色彩通常是()。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稳定中间调和暗调的色彩通常是()。

(1)【◆题库问题◆】:[单选] 稳定中间调和暗调的色彩通常是()。
A.黑版
B.黄版
C.红版
D.青版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层台

【◆参考答案◆】:在土坑竖穴墓接近墓底的四壁台台阶叫二层台,用于存放随葬物品甚至埋葬殉人,在墓穴底部边壁填充熟土形成高于墓底的较规整的台子,"熟土二层台"二层台"

(3)【◆题库问题◆】:[问答题] 隋唐中原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

【◆参考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基本沿袭南北朝遗风,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4)【◆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通常将什么作为国礼送给联合国和其他国家?()
A.力
B.斝
C.鼎
D.樽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项不属于三大考古文物发现()
A.甲骨文
B.十三陵
C.敦煌莫高窟
D.汉晋简牍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单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出的三大发现不包括()。
A.殷墟甲骨文
B.敦煌写经
C.流沙坠简
D.马王堆墓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参考答案◆】: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8)【◆题库问题◆】:[单选] 以器物来研究历史,这被称为()
A.透人见物
B.以史为镜
C.以物论史
D.本末倒置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三器说”是哪国人提出来的()
A.英国人
B.埃及人
C.丹麦人
D.西班牙人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单选] 纸张偏略碱性,对油墨有一定的()作用。
A.催干
B.止干
C.减粘
D.防乳化

【◆参考答案◆】:A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稳定中间调和暗调的色彩通常是()。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