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鲁迅如何面对生命体验中的“绝望”与“虚无”?
【◆参考答案◆】: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和"布施",进而他发现了"吃人"与"被吃",最后在"他人"中他发现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时,他就仿佛置身于"看不见的地狱"之中。这种孤独与恐惧感将鲁迅的生命体验推向"绝望"、"虚无"的极致。但鲁迅的思想是真正彻底的,他对这"绝望"、"虚无"的生命体验本身也投以"怀疑"的眼光,他于是提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命题,一面宣布自己"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同时又承认"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他正是在"绝望与希望"(以及相应的"充实与空虚"、"记得与忘却"、"正视与逃避"、真实与说谎)的矛盾、挣扎中选择着,调整着自己的生存态度与人生之路。在承认自我的有限、他人的可疑可怕与世界的残酷、荒谬的前提下,在"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以后,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存态度,选择"反抗绝望"作为从"此"(生)到彼(死)"的现实道路。对达于"绝望"的人的生存困境与命运既是正视,又是挑战,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特色",将他与同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思想家既联系又区别开来。
(2)【◆题库问题◆】:[单选] 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是从长篇小说()中提取一部分情节而写成的。
A.《猫城记》
B.《大明湖》
C.《离婚》
A.《猫城记》
B.《大明湖》
C.《离婚》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当代散文
【◆参考答案◆】: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把剧情安排在黄梅时节,象征抗战前夕郁闷阴晦的政治气氛,反映小人物的不幸、苦闷和悲哀的戏剧作品是()。
【◆参考答案◆】:《上海屋檐下》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李金发是()的代表诗人,有现代“()”之称。早期作品有诗集()、《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
【◆参考答案◆】:象征诗派;诗怪;《微雨》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瑞珏、梅、鸣凤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民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论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参考答案◆】:第一,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第二,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之一,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第三,左联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吸收革命的文学青年参加左联,组成小组。
(8)【◆题库问题◆】:[单选] “问题小说”的主要不足是艺术上的()。
A."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B."没有指明出路"
C.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
D.缺乏真实性
A."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B."没有指明出路"
C.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
D.缺乏真实性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填空题] 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的三大要素分别是()
【◆参考答案◆】:爱情经历、异域色彩、宗教气氛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