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左联成立后,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清算,错误倾向中最主要的是革命的()。
【◆参考答案◆】:罗曼蒂克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仙姑系列
【◆参考答案◆】:是赵树理作品中塑造得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系列。如三仙姑、孟祥英的婆婆、常有理等。这些人物,不仅思想落后,而且性格中往往带有某些畸形、变态的成分,如虐待丈夫,嫉妒女儿,有的还在男女作风上表现出不很严肃。她们好吃懒做,虽然都出身于劳动家庭,但却缺少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人物,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精神与肉体的残害。
(3)【◆题库问题◆】:[单选] 老舍堪称语言大师,其作品善于运用()。
A.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B.北京口语与文言结合的书面语
C.北京口语与欧化句式结合的书面语
A.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B.北京口语与文言结合的书面语
C.北京口语与欧化句式结合的书面语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新浪漫主义”
【◆参考答案◆】:创造社的主要人物郭沫若早期曾提倡"新浪漫主义"。这种新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混合物:"艺术是自我的表现,是艺术家的一种内在冲动的不约不尔的表现"。因此,艺术活动原本是无目的的。在郭沫若看来,真正的艺术乃是生命的自然喷发。"Energy底发散在物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冲动、思想、意识。感情、冲动、思想、意识底纯真的表现便是狭义的生命底文学。生命底文学是个性的文学,因为生命是完全自主自律的。"将文学的自主自律归于个体生命的自主自律是一种表现主义文学观,更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
(7)【◆题库问题◆】:[填空题] 茅盾采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是()
【◆参考答案◆】:《腐蚀》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新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新的题材和主题。2、新的文学形象: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真正主人公地位。3、新的表现形式:在语言和艺术形式上真正做到了群众化、民族化。4、新的作品队伍:解放区的文艺是由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工农兵群众的业余创作两方面组成。
(9)【◆题库问题◆】:[填空题] 提出“拥护德奠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口号的文章,是()撰写的《()》,发表于()年1月。
【◆参考答案◆】: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表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不能凭个人奋斗改变生活命运的小说是《()》。
【◆参考答案◆】:骆驼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