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参考答案◆】: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2)【◆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
【◆参考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3)【◆题库问题◆】:[多选] 金圣叹曾经评点的才子书包括以下哪些作品?()。
A.《史记》
B.《水浒传》
C.杜诗
D.苏诗
A.《史记》
B.《水浒传》
C.杜诗
D.苏诗
【◆参考答案◆】:A, B, C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
【◆参考答案◆】:
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吕本中对江西诗派蹈袭古人,不能创新的弊端有所批判,《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中说:"近世江西之学者,虽左规右矩,不遗余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所以提出"活法"的诗学主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批判,进而提出"别材""别趣""兴趣"等诗学主张。张戒《岁寒堂诗话》强调言志教化,对苏黄等以"用事押韵"为工表示不满。金代的王若虚、元好问对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方法给以有力的批判,如王若虚认为江西诗法"特剽窃之黠者耳"。
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吕本中对江西诗派蹈袭古人,不能创新的弊端有所批判,《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中说:"近世江西之学者,虽左规右矩,不遗余力,而往往不知出此,故百尺竿头,不能更进一步,亦失山谷之旨也。"所以提出"活法"的诗学主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批判,进而提出"别材""别趣""兴趣"等诗学主张。张戒《岁寒堂诗话》强调言志教化,对苏黄等以"用事押韵"为工表示不满。金代的王若虚、元好问对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方法给以有力的批判,如王若虚认为江西诗法"特剽窃之黠者耳"。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世界。
【◆参考答案◆】:神思;境象;意境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三教合流的含义。
【◆参考答案◆】:儒;道;佛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小说和戏曲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8)【◆题库问题◆】:[多选] 叙事类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性格整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A, D, E
(9)【◆题库问题◆】:[单选] 新批评流派中提出“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
A.艾略特和瑞恰兹
B.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C.雅各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
D.格雷马斯和热奈特
A.艾略特和瑞恰兹
B.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C.雅各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
D.格雷马斯和热奈特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参考答案◆】:《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