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参考答案◆】:学术与学问
(2)【◆题库问题◆】:[单选] 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寄》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寄》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新历史主义批评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断层”和“差异”的历史观,用众多小写的、()的“历史”取代了原先一个大写的、()的“历史”。
【◆参考答案◆】:复数;单数
(4)【◆题库问题◆】:[单选] 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参考答案◆】:滋味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参考答案◆】:(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第一,"三相济"说直接渊源于方苞的"义法说",方苞的"义"是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法"则是指文章法则,姚鼐则在方苞的基础上,把"雅洁"作为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第二,"三相济"说,历史地植根与宋学与汉学论争之学术风气之中而有所折衷,宋学指的是清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汉学即考据学,可见他讲考据,重在义理,归在词章,意在折衷,以助文之境为考据,以文章之学为鹄的。第三,"三相济"说,深刻地表达了他认为文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真知卓识。(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第一,姚鼐的八要素直接渊源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的散文艺术四要素。第二,姚鼐在刘大櫆的基础上作了更加系统、深刻和辩证的论述,从创作过程看,"神、理、气、味"指的是艺术构思,"格、律、声、色"指的是艺术传达;从创作成果看,"神、理、气、味"指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形式。姚鼐之所以强调二者的结合,这和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循才运法、执法杨才的见解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4)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第一,姚鼐在"阳刚阴柔"说,是历代艺术哲学思维的审美积淀,《周易》、《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都有相近论述。第二,此说是他对"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层层交织、精粗错综而网结的绚丽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揭示了形成两种美学风格的基础是作者特殊的才性和文章神气声色的结合,也就是人的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统一。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7)【◆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参考答案◆】: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8)【◆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参考答案◆】: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文学要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学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亦即要求文学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同时要求文学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求"直书其事",要有"实录"精神。他所强调的"实录"主要指生活真实,他说"其事核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实录"有很强的政治性,他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另外,在创作方法上,他还提出"美刺比兴"说,他所说的"美刺比兴"主要是"刺",即讽刺的意思,他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刺作用,甚至要求"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以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他过分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作用,必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对艺术形式注意不够。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文学要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学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亦即要求文学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同时要求文学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求"直书其事",要有"实录"精神。他所强调的"实录"主要指生活真实,他说"其事核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实录"有很强的政治性,他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另外,在创作方法上,他还提出"美刺比兴"说,他所说的"美刺比兴"主要是"刺",即讽刺的意思,他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刺作用,甚至要求"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以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他过分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作用,必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对艺术形式注意不够。
(9)【◆题库问题◆】:[填空题] 文学批评的实证性强调(),思辨性强调()。
【◆参考答案◆】:客观事实;科学抽象
(10)【◆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家的学术素质应该包括()
A.语言感受力
B.文化素质
C.思辨能力
D.事实感
E.艺术想象力
A.语言感受力
B.文化素质
C.思辨能力
D.事实感
E.艺术想象力
【◆参考答案◆】: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