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唐初陈子昂的诗文主张。
【◆参考答案◆】: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
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表示强烈不满,针对这两方面,他提出"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形象中有寄托,有现实意义。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风骨"则要求有刚健明朗的文风,反对过分讲究技巧。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就遵循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他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等,就既有"风骨",又有"兴寄"。与陈子昂同时的卢藏用评价他说"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
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表示强烈不满,针对这两方面,他提出"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形象中有寄托,有现实意义。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风骨"则要求有刚健明朗的文风,反对过分讲究技巧。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就遵循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他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等,就既有"风骨",又有"兴寄"。与陈子昂同时的卢藏用评价他说"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思想。
【◆参考答案◆】: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主要成就在艺术理论方面。一是认识到小说与历史的区别,他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认为历史是叙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小说却是虚构的。二是提出小说创作的"三境"说,即"圣境""神境""化境",最高境界是化境,即已经达到心手两忘,没有人工痕迹,而合乎化工造物的境界。三是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提出以形写神、同中有异、陪衬突出、个性化语言、合乎人情物理等方法。四是作家论,提出"澄怀格物""因缘生法"等。五是结构论,强调结构的整体性、有机性等等。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主要成就在艺术理论方面。一是认识到小说与历史的区别,他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认为历史是叙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小说却是虚构的。二是提出小说创作的"三境"说,即"圣境""神境""化境",最高境界是化境,即已经达到心手两忘,没有人工痕迹,而合乎化工造物的境界。三是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提出以形写神、同中有异、陪衬突出、个性化语言、合乎人情物理等方法。四是作家论,提出"澄怀格物""因缘生法"等。五是结构论,强调结构的整体性、有机性等等。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参考答案◆】: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严羽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答案◆】:
严羽的诗学思想在宋代超越众家之上,不是偶然的,他是有继承和创新。首先,他"以禅喻诗"有继承和创新,以禅喻诗并非始于严羽,唐代许多诗人都学禅,如王维特别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境合一,中唐皎然、灵澈、刘禹锡等人论诗歌意境,均与禅境紧密相联。宋代禅宗有了更大发展,文人学禅更为普遍,如苏、黄均为禅宗居士,并被列入禅宗法嗣,以禅喻诗相当普遍。但严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江西诗派的,另外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比前人的影响大。其次,他的"别材""别趣"说、"兴趣"说,显然受到钟嵘、司空图等人的影响,如果按"言志"和"缘情"来分的话,他们都属于"缘情"派,《四库全书提要》就指出"羽之持论,又源于图""独任性灵,扫除美刺",论诗不讲政治教化,言志讽谏,专讲意兴趣味,论诗宗主盛唐,这和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严羽的"别材""别趣""兴趣"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苏、黄和江西诗派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而提出的,有现实意义,对宋诗缺乏形象性、缺乏审美性有纠偏作用。另外对后世的格调说、神韵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严羽的诗学思想在宋代超越众家之上,不是偶然的,他是有继承和创新。首先,他"以禅喻诗"有继承和创新,以禅喻诗并非始于严羽,唐代许多诗人都学禅,如王维特别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境合一,中唐皎然、灵澈、刘禹锡等人论诗歌意境,均与禅境紧密相联。宋代禅宗有了更大发展,文人学禅更为普遍,如苏、黄均为禅宗居士,并被列入禅宗法嗣,以禅喻诗相当普遍。但严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江西诗派的,另外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比前人的影响大。其次,他的"别材""别趣"说、"兴趣"说,显然受到钟嵘、司空图等人的影响,如果按"言志"和"缘情"来分的话,他们都属于"缘情"派,《四库全书提要》就指出"羽之持论,又源于图""独任性灵,扫除美刺",论诗不讲政治教化,言志讽谏,专讲意兴趣味,论诗宗主盛唐,这和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严羽的"别材""别趣""兴趣"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苏、黄和江西诗派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而提出的,有现实意义,对宋诗缺乏形象性、缺乏审美性有纠偏作用。另外对后世的格调说、神韵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题库问题◆】:[单选]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
A.文学性概念
B.陌生化概念
C.非个性论
D.诗性语言
A.文学性概念
B.陌生化概念
C.非个性论
D.诗性语言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题库问题◆】:[填空题]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和()。
【◆参考答案◆】:声律论;四声八病之说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参考答案◆】:“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9)【◆题库问题◆】:[单选]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同而()异”。
【◆参考答案◆】: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