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参考答案◆】:《水浒传》也是在长期群众创作基础上,经加工再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故事,是有史实根据的。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但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没有详细的史书可作依据,而仅在一些历史著作中有零星记载,而且记载还有相互矛盾处。不过,史书记载不多的宋江起义在民间却流传颇广。南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治阶级极其腐败,人民寄希望于草泽英雄,"水浒"故事便很快流传开来,成了说话的重要内容。据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说话目录已有石头孙立、青面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的故事。可惜,这些话本没有保存下来。南宋末年,画家龚开曾给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并分别题赞词,在"画赞"中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大体与后来的《水浒传》相符。他在《自序》中还说宋江故事流行于"街谈巷语",并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注意。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梁山泊聚义始末"的部分,是比较系统地讲述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其中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私放晁盖、杀阎婆惜、玄女庙受天书,以及张叔夜招降、讨方腊封节度使等情节,已具备了《水浒传》的轮廓。元代还出现了许多水浒戏,今存目二十余种,存剧五种。施耐庵、罗惯中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话本和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写成了伟大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现在,一般认为明•高儒《百川书志》中记载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后来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其中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明末清初金圣叹删去梁山泊排座次以后部分,以卢俊义惊噩梦结束全书成七十回本,是清以来最流行的版本。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永明体”具有怎样的特色,是谁创造的?

【◆参考答案◆】:"永明体"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宝玉的形象有何典型意义?

【◆参考答案◆】: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在他身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要了解宝玉的形象的典型意义,首先得了解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宝玉性格的基调是:"重情不重礼","不安本分","一味随心所欲"。他的思想性格发展的三个关节是:进入大观园、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他的思想性格的特征是:否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否定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厌恶贵族家庭的腐朽生活;不满"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教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贾宝玉思想性格形成的历史渊源是对历史"不拘礼俗"、"不乐仕进"要求个性自由的传统的继承;又受到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戴震等关于情与欲的主张的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了贾宝玉思想性格中的弱点,如他不时流露出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有比较浓厚的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反抗中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等等。基于以上分析,可见这一形象既承受着封建势力沉重的压力,又感染着某些微弱的新思想的气息。他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体现了这一"将生未死"的历史过程的某些本质方面。这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4)【◆题库问题◆】:[填空题] 王蒙在九十年代创作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包括《》、《》、《》、《》。

【◆参考答案◆】: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做了许多荒唐的事,请你叙述其中的一件。

【◆参考答案◆】:唐吉诃德把田野里的三十四架风车当作是长臂巨人,认为弗雷斯通把这些巨人变成了风车,唐吉诃德想同他们战斗。于是冲到大风车前,用他的长矛刺中了风车翼,可疾风吹动风车翼,把长矛折断成几截,把马和骑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

(6)【◆题库问题◆】:[单选] 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A.张爱玲
B.苏青
C.庐隐
D.冰心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元白”是指中唐时期的哪两位诗人?

【◆参考答案◆】:元稹,白居易

(8)【◆题库问题◆】:[单选] 赵树理在“大跃进”中创作的引起争议的作品是()。
A.《一架弹花机》
B.《饲养员赵大叔》
C.《"锻炼锻炼"》
D.《邪不压正》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屈原的诗作《九歌》和《九章》的篇数分别是()。
A.9篇和9篇
B.11篇和9篇
C.9篇和11篇
D.11篇和1篇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双百”方针是由()在()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参考答案◆】:毛泽东;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