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创造?
【◆参考答案◆】:其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这些方面:(1)突破元杂剧用一本四折带个楔子来表演戏剧故事的局限,而用五本二十一折来描写一个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戏剧故事,使形式适合内容,而不削足适履。(2)部分地突破了元杂剧旦本、末本的局限,有的不限于一人主唱,张生、红娘、莺莺都有主唱的折子,也有两人对唱或三人分唱的折子。(3)一般元杂剧在一个剧本里只塑造一两个人物,《西厢记》则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其主要人物更是精雕细刻。(4)把剧与诗高度地结合起来。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的形象,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为何由个人反抗汇聚成斗争洪流过程。人们通常把《水浒传》的主题概括成“官逼民反”,这是抓住了本书的根本的。确实,大胆地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许多水浒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热情描写并高度赞扬他们的反抗斗争,正是《水浒传》的中心内容,是《水浒传》伟大成就之所在。但是,由于作家的思想局限,他并不明确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虽然他描写赞扬梁山起义军的武装斗争,但却把反抗斗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最后让这支起义军在所向无敌的辉煌胜利中,主动地甚至是卑屈地投降了,又去打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最后遭到了彻底的覆灭。不过,梁山起义军投降的结局既是悲剧,描写也充满悲剧气氛,这种描写也表现出作者清醒的一面,并没有虚假地粉饰“功成名就”、“封妻荫子”的大团圆结局。这种描写在客观上实际表明了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落叶》
【◆参考答案◆】:1926年4月出版的郭沫若的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作品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菊子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方式,既有浓厚、自然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常常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就象征着一个人物的一生,或一篇小说的全部意义。请就《茉莉香片》中的“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命运。
【◆参考答案◆】: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鸟的意象,"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锦云朵里的一只白色的小鸟。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子蛀了,死也还得死在屏风上。"这是传庆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张爱玲笔下整个时代女性命运的象征,或者更可以扩展到人在世界上无所逃遁的命运的象征,"这与其说是一个飞翔与逃遁的意象,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死亡与囚禁的意象"。
(5)【◆题库问题◆】:[单选] 宋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和两位词人,你认为应该是()。
A.欧阳修、苏轼与李清照、辛弃疾
B.苏轼、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
C.苏轼、王安石与姜夔、辛弃疾
D.苏轼、陆游与苏轼、辛弃疾
A.欧阳修、苏轼与李清照、辛弃疾
B.苏轼、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
C.苏轼、王安石与姜夔、辛弃疾
D.苏轼、陆游与苏轼、辛弃疾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部作品是陈白尘的多幕讽剌喜剧?()
A.《屈原》
B.《压迫》
C.《升官图》
D.《群猴》
A.《屈原》
B.《压迫》
C.《升官图》
D.《群猴》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的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参考答案◆】:开放性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梁生宝的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1)首先,小说塑造了梁生宝的先进形象特征;(2)其次,小说塑造了一个受时代肯定和向往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3)最后,小说在塑造梁生宝形象时存在着一定的概念化痕迹。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类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记载国家大事和君主言行的,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散文称历史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且具有文学性的两部历史散文著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