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
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2)【◆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不属于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讲演风格的是()。
A.外松内紧
B.亦庄亦谐
C.中英夹杂
D.取譬引喻
A.外松内紧
B.亦庄亦谐
C.中英夹杂
D.取譬引喻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参考答案◆】:(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似乎对文采的要求不高,实际上孔子在其他地方是主张文质并重的。(2)苏轼则在《答王庠书》中从"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苏轼认为,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所以辞达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3)如何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理";其次,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4)苏轼虽重视"文",但他同时也提倡朴实平和的文风。这反映了他的"辞达"理论比较全面而深刻,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4)【◆题库问题◆】:[填空题] ()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参考答案◆】:“诗言志”
(5)【◆题库问题◆】:[填空题] 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参考答案◆】:诗经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苦痛说
【◆参考答案◆】:(1)王国维标举的"苦痛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诗缘情而绮靡
【◆参考答案◆】:(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
【◆参考答案◆】:(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
【◆参考答案◆】: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观点,认为革新小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他对传统小说的否定和抹杀却是片面的。其次,"小说界革命"的思想也来自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小说感化人心作用的分析和认识。梁启超深入分析了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因为有这种理论认识,所以为改革群众,必要小说界之革命。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说—脉相承的。
【◆参考答案◆】:发愤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