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
【◆参考答案◆】:易传
(2)【◆题库问题◆】:[单选]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
A.文化霸权
B.大众传媒
C.大众文化
D.文化工业
A.文化霸权
B.大众传媒
C.大众文化
D.文化工业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参考答案◆】:B, D, E
(4)【◆题库问题◆】:[填空题] 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参考答案◆】:真善美相结合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儒学在()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参考答案◆】:汉武帝
(6)【◆题库问题◆】:[多选]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表现为()
A.政治化的文化批评
B.批评文体的美文化特征
C.突出文本的未定性
D.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E.对读者的重新认识
A.政治化的文化批评
B.批评文体的美文化特征
C.突出文本的未定性
D.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E.对读者的重新认识
【◆参考答案◆】:C, D, E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怎样理解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
【◆参考答案◆】: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的情感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了这一步方可谓之有境界。
(8)【◆题库问题◆】:[单选] 现f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
A.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B.朱熹《楚辞集注》
C.王逸《楚辞章句》
D.洪兴祖《楚辞补注》
A.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B.朱熹《楚辞集注》
C.王逸《楚辞章句》
D.洪兴祖《楚辞补注》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参考答案◆】: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有严羽"第一义悟入"的意思。李梦阳强调"唐调",反对"性气诗",对宋诗"主理不主调"不满等,都说明他对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的强调是正确的。但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在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守古人的法式,在这点上遭到何景明的批评,何氏比较重视诗歌意象的合于自然,比较重视学习古人的神情,这就比李梦阳略高一筹。后七子的王世贞虽然也倡导模拟复古,但他比较重视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作,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都是向古人讨生活,因而其缺点很明显,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现实性。后来以徐渭、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艺新思想所提出的"童心说""性灵说"正是针对这一缺点而发的。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有严羽"第一义悟入"的意思。李梦阳强调"唐调",反对"性气诗",对宋诗"主理不主调"不满等,都说明他对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的强调是正确的。但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在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守古人的法式,在这点上遭到何景明的批评,何氏比较重视诗歌意象的合于自然,比较重视学习古人的神情,这就比李梦阳略高一筹。后七子的王世贞虽然也倡导模拟复古,但他比较重视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作,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都是向古人讨生活,因而其缺点很明显,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现实性。后来以徐渭、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艺新思想所提出的"童心说""性灵说"正是针对这一缺点而发的。
(10)【◆题库问题◆】:[单选] 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