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如何理解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的批评?
【◆参考答案◆】: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参考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4)【◆题库问题◆】:[单选] 弗洛伊德把艺术创造看成是一种()
A.梦境
B.白日梦
C.创造
D.本能
A.梦境
B.白日梦
C.创造
D.本能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填空题] 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参考答案◆】:蔽于天而不知人
(6)【◆题库问题◆】:[单选] ()是中国“九叶”派诗人。
A.冯至
B.戴望舒
C.穆旦
D.卞之琳
A.冯至
B.戴望舒
C.穆旦
D.卞之琳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单选] 《庚子西狩丛谈》所叙之事是什么?()
A.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
B.1937年日军攻占北京。
C.1936年西安事变。
D.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
B.1937年日军攻占北京。
C.1936年西安事变。
D.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苏拭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说文辞只要能准确表达意思、思想,而且还应该讲求文辞的艺术性、文学性这一中心观点。孔子在文章内容和形式问题上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要求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他说"辞达而已矣"是为了反对花言巧语,反对华丽辞藻掩盖空虚或有害的内容。这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是有意义的。但是孔子的这句话常常被人作为重质轻文的理论依据。如司马光"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苏轼主张文章必须"有补于世",反对为文而文,主张自然奔放,反对雕琢文辞。在这个基础上,他对"辞达"注入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为了说明他的见解,他先引述了孔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再引述"辞达而已矣"。这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并不否定语言艺术,而且相当重视语言艺术的作用。他说:如果只要求言辞能够达意,而以为无须讲究语言艺术,那就大错了;事实上,真能达意的文辞,不是不讲艺术技巧,而是达到了语言艺术最高造诣。他认为要求得辞达,必须研究描写对象的奥妙,象系风捉影一样,把握稍纵即逝的现象,然后"了然于心";这就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认识到它们内在的本质规律,不仅熟知形态,而且掌握神韵。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千万人而不一遇",可是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还必须把"了然于心"的事物进而"了然于口和手",这就需要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技巧,把它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苏轼认为,孕育形象,抓住兴会,信笔挥洒,而描绘地形象既形似,又神似,这才叫"辞达"。
(9)【◆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的社会政治功能表现在通过对作品历史内容和思想倾向的挖掘()
A.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B.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的能力
C.阐释作家作品
D.提高读者辨别美丑善恶能力
E.提供理论建设成果
A.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B.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的能力
C.阐释作家作品
D.提高读者辨别美丑善恶能力
E.提供理论建设成果
【◆参考答案◆】:B, D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孔子评主要标准(),公安派以“性灵”为中心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