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风波》的题目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风波》是一篇以1917年封建军阀张勋复辟事件为题材的小说。鲁迅用《风波》作题目是含有深意的。1934年,他在《病后杂谈之余》中写道:"假如有人要我颂功德,以‘舒愤懑’,那么,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剪辫子。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张勋的姓名已经暗淡,‘复辟’的事件也逐渐遗忘,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这说明鲁迅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要总结张勋复辟事件的历史教训。在鲁迅看来,张勋复辟事件不管在北京闹得如何乌烟瘴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只是一幕短暂的丑剧,他们的丑恶表演只不过激起一场"风波",一吹而过。但是鲁迅特意把这件事作为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的背景,反映了严重的农民问题,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因此,"风波"虽小,含意极为深刻。它向人们提出:张勋复辟为什么在遥远的南方水乡会引起一场风波?为什么七斤头上没有一条辫子会引起一场风波?风波过后,复辟势力未受任何惩罚,人民群众依然辛苦而麻木的生活,农村中仍如一潭死水。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问题。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月牙》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月牙儿》是老舍立意用散文诗写小说的优秀之作。作者运用回环复沓的韵律,象征性的抒情对象,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控诉力量。
(3)【◆题库问题◆】:[填空题] 男儿本自重横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适《燕歌行》
【◆参考答案◆】:天子非常赐颜色,至今犹忆李将军
(4)【◆题库问题◆】:[单选] 对人性作深入开掘,以创造“善恶共存者”形象为重要特色的剧作家是()。
A.夏衍
B.陈白尘
C.田汉
D.李健吾
A.夏衍
B.陈白尘
C.田汉
D.李健吾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填空题] 闻一多反帝反种族歧视的爱国主义诗篇是《()》。
【◆参考答案◆】:洗衣歌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是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的作品。
【◆参考答案◆】:左传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寄小读者》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参考答案◆】:(1).从个人生活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秋白就被国民党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2)从情感世界看: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灵魂。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3)从思想境界看: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巨人的风范。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直至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比较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异同。
【◆参考答案◆】:鲁迅小说的人道主义,主要来自俄国文学的影响。但人道主义被鲁迅吸收之后,有了变异和发展。以对农民的描写来说,在"哀其不幸"方面,鲁迅和俄国作家相同之处甚多。但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来"怒其不争",期望农民克服弱点奋起抗战,鲁迅则远胜于他的异国先驱。辩证地分析农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既肯定他们的淳朴、善良,又批评他们的愚昧、落后,这在俄国文学中是不多见的。同样是肯定农民的美好品德,屠格涅夫的作品存在着不加分析美化农民的忍耐、屈从,把从革命的观点应予克服的东西当成美好的品德来表现。至于果戈里,则认为农奴身上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只有契珂夫与鲁迅比较近似。但是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批评则比他更尖锐,有更明确的社会性质。而在这一点上就与高尔基相近了。鲁迅接受了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但在创作上却超越了前人所达到的思想境界。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莫言的成名作是《()》。
【◆参考答案◆】:透明的红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