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再别康桥》
【◆参考答案◆】: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篇,诗人于1928年11月重访英伦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作为直接抒情的对象,但在诗人心中,康桥已经化为了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情意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情意愈浓,笔下愈来得潇洒,对康桥的依依稀别之情,被诗人化作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全诗形成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这首诗突出地显示了徐志摩诗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民族形式的论争
【◆参考答案◆】:1、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2、主要观点: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对新文艺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3)【◆题库问题◆】:[单选] 《林家铺子》中的林家铺子倒闭的主要原因是()。
A.林老板经营无方
B.同行排挤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
A.林老板经营无方
B.同行排挤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描写封建家庭的腐朽没落,表达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主题的戏剧作品是《()》。
【◆参考答案◆】:北京人
(5)【◆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有关对老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B.创作了《猫城记》、《离婚》
C.作品多写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D.小说具有"京味"与幽默风格
E.其小说赞颂了民族传统文化
A.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B.创作了《猫城记》、《离婚》
C.作品多写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D.小说具有"京味"与幽默风格
E.其小说赞颂了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A, B, C, D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作品中弥漫着()气息的作品是《狗日的粮食》。
【◆参考答案◆】:北方乡村
(7)【◆题库问题◆】:[填空题] 语丝社的成立时间是()。
【◆参考答案◆】:1924年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新月派
【◆参考答案◆】: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9)【◆题库问题◆】:[填空题] 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
【◆参考答案◆】:拉萨河的女神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