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参考答案◆】:公元前5世纪,社会进入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学术论辨的空前繁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带来了文学上散文的勃兴。它们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和著作。现存的诸子散文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论语》是专门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散文。《孟子》和《庄子》都以它们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散文主要有:鲁国纪年史《春秋》;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左传》,在叙事和写人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按国别写历史事件的《国语》;记写策士言论和活动的历史著作《战国策》,已有较多人物个性描写,记事转向以人物为中心。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语丝派
【◆参考答案◆】: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李颀的《古从军行》属于什么内容的诗?
【◆参考答案◆】:边塞诗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牡丹亭•闺塾》这出戏是怎样构成戏剧冲突的?
【◆参考答案◆】:《闺塾》,又名《春季闹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场戏,也是剧作中以“情”反“理”的开始。这出戏,上场的只有三个人物:杜丽娘、春香和陈最良。环境是杜家的家塾。情节始于上学,发展到闹学,结束于散学。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是在以杜丽娘、春香为一方,和以陈最良为一方之间展开的。陈最良以封建的老规矩和朱熹注解《诗经》的性理之学的观点来要求她们,灌输她们,可她们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以“情”反“理”。由于丽娘和春香的身份、教养不同,她们反“理”的形式各异,但她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情”与“理”的矛盾,构成了这出戏的戏剧冲突。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以《青凤》为例,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聊斋志异》是一部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古人认为"诸法具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使人"百诵不厌"(《聊斋志异•段序》)。《青凤》是《聊斋志异》中很成功的篇章,它的艺术成就也很能体现《聊斋志异》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色。首先,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青凤和耿去病等艺术形象。蒲松龄依据作品人物应有的环境和条件,抓住他们独特的外表、兴趣、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通过精确生动的细节描绘,突出其特点,寥寥数笔就使之跃然纸上。狐狸幻化的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是一个人狐复合艺术形象,她是少女,有少女的热情、开朗、温存的女性特征,但由于她是在叔父儒冠叟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虽多情却又怕事,显得拘谨稳重,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也和其他青年女性一样,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获得自由和爱情,但她身上封建烙印较深,因此与耿去病相爱的道路就更为曲折,她是在被家里人误认为葬身犬腹的情况下,才得以和相爱的人结合,又在耿去病成为她叔父儒冠叟的救命恩人后,才得到家里人对于这一婚姻的承认。作品写她与耿去病初见面时,她"辄俯其首":再次见面时,因为骤然相见,她"骇而却退":当她与耿去病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呵诟时又只会"嘤嘤啜泣"。这些精确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她既热情追求爱情,但又羞涩的心理,这些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和教养,体现了她这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本质特征。耿去病则不然,他"狂放不羁",夜闯旷宅,还"笑呼""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当老狐狸化鬼相恐吓时,他竟笑而"染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使"鬼惭自去",而当青凤受斥啜泣时,他"心意如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鈇鉞,小生愿身受之!"当儒冠叟携家迁移后,他仍"日切怀思","未尝须叟忘凤"。这就把人物敢作敢为而又钟情的特征充分表现出来。由于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相互映照,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就更为鲜明,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作品情节曲折而富有变化。作者安排情节力避平铺直叙,写得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味。写的时候,或正面、或侧面,或倒叙、插叙,极尽腾挪跌宕、委屈多变之能事。青凤与耿去病相爱,中间经过多少曲折,从相见、追求、到鬼吓、诟女、避迁、已是山穷水尽,忽插入清明上墓,道上小狐哀援,耿去病怜而抱归,"闭门,至床上,则青凤也。"耿大喜,而读者也十分兴奋,似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按说,故事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以"笔翻空则奇"的艺术思想做指导,腾挪跌宕,写老狐中箭,孝儿求援,耿去病乞革救叟,青凤暖狐使甦,都写得起伏而富于变化,十分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再次,结构谨严,叙次周密,主次分明,脉络贯通、作品以青凤为中心来结撰,青凤的命运是贯串全篇的主线,写她与耿去病的爱情历程,种种外界阻力和意外波折,最后化险为夷,终成姻缘。全篇无一疏漏,完全合乎当时的情理和人物个性,显得十分严密、清晰。还有,语言精炼,富于个性,词汇丰富,句法也多变化。青凤温存,拘谨、善良,她的语言是委婉的,深情的,特别是请求救叔时,那"忍哉"二字,就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耿去病狂放,见青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也只有他才说得出"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的个性语言来。此外,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画面鲜明,造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和境界,从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性。如写狐精的生活环境,是大户人家衰微后的宏阔第宅,且已"半旷废之",显得"荒落益甚",再加上时值夜晚,无人的"楼上灯光明灭",狂生耿去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排闼闯入的。而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巨烛双烧",一个阖家聚宴、"团坐笑语"的环境,然后再从这里展开故事。仅这一点也会给读者以巨大的吸引力。由上几点,蒲松龄艺术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应当如何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对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应当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它,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早在"文革"前,学术界就存在奇异看法。有人认为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主要有"主题矛盾"说和"主题转化"说。他们都认为《西游记》前七回和第八回及以后各回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并不是前后一致的。至今仍有人坚持并发挥"主题不统一"说,认为闹天宫与取经故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统一的人,虽然为数较多,然而,究竟统一干什么样的主题思想之上,则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还有人把它视为"宣扬"心学,"鼓吹投降"的主题。认为它"鼓吹了节变,推崇了叛徒"。之所以出现如此错误的论断和不能自圆其说的种种见解,都是由于没有从作品的全面实际内涵和作家创作意旨出发,各执一端,不及其余的缘故,特别是没能顾及作品特殊的写作特色。 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西游记》既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直接题材的时事小说。它是作者们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和巧妙的象征手法所写成的神话小说。作品固然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但是,由于作品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我们就不能把作品中的形象简单地划分成矛盾的三个方面---人、神、魔。也不能用笼统的阶级分析法给作品的所有形象划分阶级属性,进而认定人、神属于"正",魔属于"邪",进而得出"正邪相争,邪不胜正"的主题。因为问题的实质并不那么简单和单纯。 从全书结构看,《西游记》主要由闹天宫和西行取经两大部分组成,情节是衍接而统一的。前者在于塑造中国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孙悟空的英雄形象,着力表现对传统势力的顽强的反抗精神;后者则是通过离奇的情节,折光地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着力表现古代人民在一切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和信心。两者有着内在的衔接性,都统一在为完成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立誓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而非达到预期目的不可的基本主题之中。至于书中其它方面的种种描述,无一不是附着于此一基本主题,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7)【◆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一作品是歌颂延安精神的散文名篇()
A.《寄小读者》
B.《雷雨前》
C.《风景谈》
D.《绿》
A.《寄小读者》
B.《雷雨前》
C.《风景谈》
D.《绿》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填空题] ”百花文学”在新时期曾结集为《》公开出版。
【◆参考答案◆】:重放的鲜花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南戏《幽闺记》的爱情描写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幽闺记》,一名《拜月亭》,也称《月亭记》或《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的,作者相传为元人施惠。《幽闺记》描写的是秀才蒋世隆、蒋瑞莲兄妹和兵部尚书的女儿王瑞兰、左丞相的儿子陀满兴福四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的波折而结合为两对夫妻的故事。作品在着力描写蒋世隆和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的同时,有力鞭挞了王镇的挟权倚势,贪富欺贫,批判和抨击了封建势力、封建礼教,较为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思想。《幽闺记》的爱情描写有其鲜明的特色。"番兵"入侵,金主迁都汴梁之后,和家人失散的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邂逅,经过互相帮助和彼此同情,从而产生了爱情,并在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私下结为夫妻。作者把这个爱情故事放置在一个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背景当中来展开描写,在以前的同类作品里还很少有这样的处理。兵荒马乱的岁月,生离死别的境遇,和剧中人物的命运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作品相当真实地描写了在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里必然发生的事件。由于这一特定环境,蒋、王爱情故事的发展,不落窠臼,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通常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模式。《幽闺记》爱情描写的特色,也正是在这里得以充分地显示。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四世同堂》的思想主题。
【◆参考答案◆】:《四世同堂》没有正面描写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而是较深刻的剖析了民族灾难的根源,并且不仅仅是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上剖析,而是更着重从文化层面加以剖析。作品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苟安的幻想破灭后,逐渐觉醒,终于意识到只有坚持抗战才有出路的过程。他们坚贞不屈,艰苦斗争,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迎来了胜利。小说写出了敌人的残暴统治,各色汉奸的卑污活动;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一些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觉醒史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蜕变史。它给在帝国主义铁蹄下挣扎的人们提供一个宝贵的启示: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中国人是自信的。同时也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血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正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发生裂变,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被埋葬,积极的成分蜕变而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