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段落层次及各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全篇共分五个层次(即文章的五个自然段):一、郑庄公与共叔段的由来和现状,以最初的君位继承权的争夺发展到后来的领土和势力的暗中争斗;二、共叔段不断扩张势力,郑庄公却按兵不动,等待着讨伐的时机;三、郑庄公出兵击败共叔段,段出奔共国;四、郑庄公断绝与武姜的关系,既而后悔,由颍考叔设法重新和好;五、"君子"对颍考叔的评论。
(2)【◆题库问题◆】:[单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1年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1年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为什么说《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是个“既阴险又虚伪”的人?
【◆参考答案◆】:之所以说《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是个“既阴险又虚伪”的人,原因如下:与共叔段和他母亲相比,他是个心有成算,极善权谋的,是他导演了事件的全过程。文章中几次记述共叔段扩张势力,准备叛乱的动向,郑庄公的态度都以极简短的对话来表态:“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匿厚将崩”;“可矣!”四名话,果断而冷峻,把郑庄公老谋深算、凶狠毒辣的性格特点完全描摹出来了。他从一开始就识破了对方的计谋,而且始终站在所谓“义”的立场上,掌握着讨伐的主动权。他欲擒故纵,表面上佯装不在意,而实际上却是在步步诱导其胞弟作乱,以便寻得“名正言顺”的借口讨伐共叔段,将其逐出郑国。最后,郑庄公与母亲相见的戏剧性场面,更是彻底暴露了他沽名钓誉的伪善性格。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流派是“()”,创立者是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等。他们继承了“唐宋派”的古文传统,提出了“()”论,要求行文要“雅洁”,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记事写景散文。
【◆参考答案◆】:桐城派;姚鼐;义法
(5)【◆题库问题◆】:[单选] 田间的《赶车传》是()
A.长篇小说
B.长篇叙事诗
C.多幕话剧
D.传记散文
A.长篇小说
B.长篇叙事诗
C.多幕话剧
D.传记散文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柳青的《()》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作品,直接继承了解放区文艺的传统和风格,是当时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参考答案◆】:三里湾;创业史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薛宝钗这个形象应当如何评价?
【◆参考答案◆】:薛宝钗是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典型封建淑女的形象。她性格中有不少陈腐的东西,也有一些美好的因素。她的性格基调:任是无情也动人。官僚、皇商兼高利贷者,是她的家庭生活环境。她的思想性格特点:在思想上,她有一套牢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关于妇女的道德观念;在处世态度方面,她端庄稳重,优容大度,装愚守制,随分从时,很会做人,有体贴人的一面;在文化教养上,她知识广博,才华很高。作者对她有赞赏、有惋惜、有批判。那种简单化地把她定为反面人的说法,是不符合这个形象的实际的。
(8)【◆题库问题◆】:[多选] 1928年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太阳社
D.语丝社
E.莽原社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太阳社
D.语丝社
E.莽原社
【◆参考答案◆】:B, C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①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以诗的方式全面地反思社会、历史、人生②更加着力表现生活的美,善于运用美的意象表达抽象的哲理和情思③象征艺术有了新的变化④风格更加朴素自然、内在的激情常与深邃的哲理紧相交融,诗歌语言更加简炼、精辟。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是个无家无业的贫苦农民,一无所有,是旧中国农村中受苦最深的人之一,具有一般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同时也沾染了解游手好闲的狡猾。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思想毒害,造成了他的愚昧落后、精神麻木,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独特的复杂性格。当精神胜利法暂时失灵时,他还有两件更为可悲的法宝:一是自己打自己(打的是自己,而被打的似乎是另一个);一是健忘。阿Q的性格使他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阿Q的阶级地位使他本能的趋向革命,虽然他对革命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土谷祠里的革命幻想,突出反映了阿Q的革命观念中是混杂着各种落后意识的。不过他毕竟直到革命是暴力,能改变人的经济地位,对他来讲有利无害。但是,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并与统治阶级政权机关合作,把阿Q送上了"大团圆"的结局。阿Q是极成功的艺术典型。他集中概括了旧中国广大受压迫剥削而要求革命的贫苦农民的阶级特征,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沉思考。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描绘,形象概括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热情加以发扬和引导,未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革命要求,告诉人们汲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这就是阿Q形象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