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在文学批评中,社会—历史批评比较关注的是()
A.文学文本结构
B.文学的真实性
C.作家的心理奥秘
D.文学的倾向性
E.文学的社会效果
A.文学文本结构
B.文学的真实性
C.作家的心理奥秘
D.文学的倾向性
E.文学的社会效果
【◆参考答案◆】:B, D, E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参考答案◆】:简述皎然的"诗教"观。(1)皎然撰写《诗式》的目的就是总结经验,为诗歌创作和欣赏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原则。(2)他认为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此说当是受到当时复兴儒学的社会思潮的影响。(3)皎然虽重视诗教,但由于他是僧人,所以主要还是以出世的超然态度,重点论述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规律的。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通变
【◆参考答案◆】: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
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
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1)关于鉴赏才能。(2)关于鉴赏者的性情。(3)关于"味诗法"与"意象法"。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充的)“疾虚妄”说
【◆参考答案◆】: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味外之旨”
【◆参考答案◆】:
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韩愈有关古文语言方面的理论。
【◆参考答案◆】:(1)韩愈要求用富有独创性的新型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调学习古人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他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2)韩愈在《樊绍述墓志铭》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主张,这是针对六朝骈文的创作风气而言的,是对于古文语言独创性要求的更具体的要求。(3)韩愈在《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一文提出的"善并美具"主张,是他提出的创作的最高标准。这里的"美"即是对文学作品艺术构思、表达方式、声调节奏及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4)韩愈的语言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古文创作。但他要求创新,往往也有追求奇险冷僻的倾向,对后学也有不良影响。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参考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歌的标准。钟嵘说最好的诗是具有隽永味道的作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而司空图则更为明确地表述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若是不会或不去辨味,就不配来谈诗。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9)【◆题库问题◆】:[单选] 结束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学者是()。
A.郑玄
B.董仲舒
C.马融
D.王充
A.郑玄
B.董仲舒
C.马融
D.王充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表法”
【◆参考答案◆】:(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