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儒林丑史”,有人说是一部“儒林痛史”,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纵观吴敬梓的创作思想和《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全部内容,我们认为持"儒林痛史"的说法更合乎实际,也更能理解作家的用心和作品的真实内涵。诚然,《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描画了一幅封建知识分子的百丑图,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这还仅仅是它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更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作品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寄托其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因此,不能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作是一部"儒林丑史",而要看到作家的心已被丑恶的社会所深深刺痛;他在痛楚中寻找光明、寄托理想、以及为理想的难于付诸实现而带来的无比沉痛。因此,这是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怀着一颗爱心进行《儒林外史》的创作,他"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用炽烈的讽刺火焰燃毁一切丑恶事物,同时以他对于否定事物的深刻嫉恨反照出了借以爆发这种嫉恨的同等程度的爱。"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而已集•小杂感》),对于讽刺作家也不例外,吴敬梓正是从这"根"上萌出同情人民疾苦的先进民主思想之花,表现了反对科举制度、批判腐朽、黑暗社会的强烈叛逆精神。全书以他理想的正面人物王冕开篇,写他鄙弃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做官,不怕官,以自己的艺术劳动换得自由生活。并以此作为作家臧否人物的标准。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有不畏权势、不受世俗束缚,极度蔑视功名富贵,敢于痛斥礼教虚伪的理想人物杜少卿,他用携着娘子手游清凉山的行动和提出《溱洧》非淫乱之诗的观点,来与黑暗现实相对抗,他是作家以自己为模特儿来写的,他身上体现的离经叛道色彩,是吴敬梓愤世嫉俗的痛切之情的流露。还有主祭泰伯祠的真儒虞育德;有杜少卿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迟衡山、庄绍光;有讲仁政的萧云仙;有侠义的凤四;还有郭孝子。由于忠孝节义思想的束缚,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作为。还有下层人物鲍文卿、牛老爹、卜老爹,纯朴而安分;而邹吉甫父子则奴性十足,难以肩负反抗大任。至于与盐商对抗的女性沈琼枝,自食其力却受尽诬逼。由于体现作家理想的正面人物,都只是脱离人民的个人反抗者,力量极其微弱,不足以与顽固的黑暗社会相抗衡,最终不得不归于失败而烟消云散。吴敬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正面人物只能反映现实中必然出现的失败和苦闷,因而作品到后来也就越来越显得感伤和悲凉,甚至陷入绝望和哀叹,从而成就了这部"儒林痛史"。至于结尾出现的"市井奇人",其实也和王冕一样是隐士,只不过是隐居"市井"罢了,他们过的所谓超现实的自由生活,也只不过是作家安慰自己的痛苦心理的幻想而已。吴敬梓讲究"文行出处",他从这个角度对醉心科举制度、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人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是二进(周进、范进)、四愚(马二先生、鲁小姐、王玉辉、鲁编修)、二骗(匡超人、牛浦郎)、二严(严贡生、严临生)、二王(王仁、王德)、一凶(王惠)、一大批"斗方名士"(娄家公子、权勿用、杜慎卿、季苇萧等)和五河县的那些人等等。二进是一对被功名富贵毒蚀得近乎疯狂的老可怜虫,他们虽身登龙门,却一无所用,成为荼毒社会、灵魂麻木的庸才;四愚虽表现形式个别,也没有像二进那样"飞黄腾达。’但他们在忠实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迷恋科举八股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是二进们的社会基础,二骗则是科举制度下被腐蚀灵魂的堕落了典型,作家同情他们的愚昧,讽刺他们的丑行,痛惜他们人性的泯灭。而对于士大夫兼地主劣绅的典型二严,作家淋漓尽致的揭露了他们搜刮财富、盘剥人民的罪行和贪婪铿吝、伪装清高的嘴脸,表现了吴敬梓对他们和他们赖以胡作非为的社会的无比痛恨,对于笃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府中"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不绝于耳"的赃官恶煞王惠,则施以更强有力的挞伐之笔,让读者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其反动的野蛮本性,了解到生活在他们淫威之下的人民的巨大苦痛,还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为了银子可以趁自己作正室的亲妹妹还没有咽气就怂恿姐夫把妾扶正的二王,有好色、善骗、不学无术,偏要自称"名士"的堕落卑劣的无耻文人,他们实际上是地痞,流氓,恶棍,无赖,是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败类渣滓。显然,世风的败坏已不是单个人的行为,五河县出现的人们不祭本族长辈,而竞相奔赴豪富,为外姓老太入祠奔走的丑剧,表现了礼仪廉耻的灭绝已发展成整个社会普遍的恶德。作家揭露他们、讽刺他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痛恨的,但他们同时是受害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他们又有叹息之意。他只为社会竟如此不平、如此丑恶而痛彻五内,证明了一切丑恶都根源于社会制度,于是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警报,指出知识分子的灾难是民族的灾难,人才的危机是社会危机的征兆。这样,作品讽刺的锋芒就由个人指向社会,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在客观意义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已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预告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儒林外史》是作家理想幻灭而又不甘于幻灭的痛苦呼喊之书,是一部"痛史"。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叙事诗有一个萌芽、出发形成到臻于成熟的过程。(1)先秦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但《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已有叙事成分,如《生民》《公刘》等,记事概括,没有中心情节和饱满的人物,是叙事诗的萌芽。(2)叙事诗至汉代乐府民歌方初步形成。民歌是诗歌的先行者,两汉乐府民歌中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东门行》、《陌上桑》等,它们都写了生活中的片断,有情节、有人物、有一定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意味着叙事诗已初步形成。(3)东汉末年,出现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志着叙事诗的发展和成熟。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论辩双方是谁?他们各自的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论辩双方是:一方是孟子,另一方是许行和陈相。孟子的论点是"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陈相的论点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陈州粜米》这类公案戏为什么在元代出现得特别多,有人说这是“清官戏”,应当否定。试以本剧为例,谈谈这类戏的积极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在元人的公案戏中,仅写包公的戏就有十本之多,《陈州粜米》是其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元代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特别深重的时代,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司法腐败,衙内、权豪横行、流氓、刁棍逞凶,人民群从众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时时会有飞来横祸,或者被人罗织成罪,冤狱遍于全国,处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社会,人民渴望摆脱苦难,得到正义援救,于是幻想清官出现,来平反冤狱,伸张正义,惩处恶人。这就是元代公案剧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是社会现实中无数冤狱申告无门、贪官酷吏遍于全国,造成了元杂剧中公案清官戏的大量涌现。公案戏中的清官形象,一般说来是被美化了的。除了他们的个人品格被写得很好外,还赋予他们以很大的权力,甚至浪漫主义地写清官有超人的智慧和神奇的能力,如白日审人,夜间审鬼等。这类清官戏思想虽较复杂,也有局限性,但总的看,都正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阶级压迫,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元代黑暗统治的憎恨和反抗,是不能否定的。特别是象《陈出粜米》这样的公案戏,更无疑是元杂剧中的杰作。它写陈州三年大灾,百姓"几至相食"时,贪官污吏却还趁放赈之机大肆盘剥中饱私囊,坑害人民。剧本的重心放在写人祸上,这就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揭露了贪官污吏横行的黑暗现实,这是对元代社会本质的揭露,是有积极意义的。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州粜米》还写出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张憋古的形象是很具典型意义的。他因为公开与贪官斗争而被打死,临死时还嘱咐儿子一定要找到包公告状报仇。这既写出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也写出了人民在现实苦难中对清官的呼唤,表明了清官是人民愿望的体现。寄希望幻想,但这至死不灭的反抗复仇精神却是表现得很充分的。而剧中的包公也确实是"与那州百姓每分忧",代民伸了冤报了仇,这无疑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析《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
【◆参考答案◆】:《陌上桑》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别开面地从不同角度,对主人公罗敷作了精心的描写和刻画。第一部分,主人公罗敷出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勤于采桑的劳动女子,打扮入时而又与众不同。作者对罗敷的衣着、装饰作了直接描写,更加突出罗敷外表的美丽和品行芳洁。第二部分,写罗敷在采桑的路上,引起众人倾倒的情景。作者对各种人物见到罗敷的丰姿和秀色后所表现出来的失态动作,作了形象的刻画。而正是这些人神魂颠倒的举动,更反衬出罗敷迷人的魅力。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太守"惊遇罗敷,竟想凭他的权势和富贵占罗敷为己有,罗敷对此作了义正辞严的回答。由此,罗敷聪慧、大胆的个性形象活脱脱地凸显出来。作品通过上述三个部分的描写,刻画了这样一个罗敷形象:她不是养在深闺、诗书礼仪之门的淑女,而是敢于抛头露面、招摇过市、伶口俐齿、颇具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罗敷的形象是与传统的封建观念和伦理道德相对立的。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红楼梦》杰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红楼梦》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它的艺术成就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者在头一回就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作者是在这种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对于任何一人一事的描写,既细致入微而又高度概括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目。鲁迅说它"如实写来,并无讳饰"。生活有多复杂,《红楼梦》就有多复杂,生活有多真实,《红楼梦》就有多真实,甚至它使读者感到它比生活更真实。《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众多人物形象的创造上。它描写的四百多个人物,各有面貌,各有声口,不少人物堪称第一流的艺术典型。作者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了他们性格的主要特征,也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如宝玉、宝钗、凤姐、贾雨村等都是这类情况)。又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如凤姐的性格就是在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强烈对比、相互映衬,来突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思想倾向不同的,如黛玉和宝钗、晴雯和袭人;思想倾向相似的,如宝钗与袭人、黛玉与晴雯等。再是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置在生活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他们的性格。如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事件中一些人物的表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心理,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是《红楼梦》写人物的一大特点。如第三十二回对黛玉内心活动的描写,是直接剖析人物心理;第八回对黛玉妒态的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其心理;第八回对宝钗和莺儿认通灵的描写,是以空灵活脱的手法揭示隐藏在人物和心灵深处的奥秘,等等。作者还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以洗练的笔墨来描摹人物的神态,如第二十七回黛玉感伤神态,第二十八回对凤姐饭后神态的描写等都是典型的例子。作者还善于创造种种意境,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如黛玉、湘云凹晶馆月夜联诗的描写和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深秋的秋爽斋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等等。《红楼梦》的诗词,大都具有个性特色,有助于体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表现人物的手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红楼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在古典小说中,它的语言成就是最高的,其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是:平淡而又含蓄,简洁而又深细,通俗而又典雅,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表现力。它的叙述语言精炼。质朴。人物对话生动多样,以声传神,具有鲜明的个性,说从说话中可以听出说者是什么人来。《红楼梦》的细节描写非常出色。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直接选取和提炼细节,并赋予这些细节以深刻的思想意义。其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符合"事体情理":充满美学内容;包含着作者炽烈的感情。《红楼梦》匠心独运、严谨缜密的宏伟的艺术结构,也是艺术上的一大成就。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艾芜《山峡中》在取材及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山峡中》是艾芜第一个小说集《南行记》中的第二篇,是根据作者早年在西南边境及东南亚一带的流浪漂泊生活而创作的。作品通过一个漂泊的文人"我"的眼睛,透视了社会独特的一角,描绘了一群被抛出正常的人生轨道,用非正常手段谋生的"山贼"的传奇生活。作品充满了原始的神秘色彩,艾芜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塑造了前所少有的"山贼"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现代小说描写领域的重要开拓。作品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不仅增添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且烘托了环境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小说开头有一大段景物描写,在读者面前呈现的是"巨蟒似的索桥"、"凶恶的江水"、"野蛮的山峰"、"破败而荒凉的神祠"、"金衣剥落的江神",这是一幅阴郁、寒冷、恐怖的夏天山中之夜的景象。这段描写渲染了阴暗的气氛,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9)【◆题库问题◆】:[单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地提出现实生活中中年知识分子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A.《红豆》
B.《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C.《人到中年》
D.《活动变人形》
A.《红豆》
B.《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C.《人到中年》
D.《活动变人形》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初诗文的代表作家是()、()和刘基;明代“台阁体”代表人物是()、()和杨溥。
【◆参考答案◆】:宋濂;高启;杨士奇;杨荣
相关推荐
我来解答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