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拟古风气
(2)【◆题库问题◆】:[多选] 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体现在()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参考答案◆】:A, D, E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重、拙、大”
【◆参考答案◆】:
况周颐提出的词学理论。是对词的意境之美学要求。"重"是指词的意境之沉著、深厚,有真情实感的蕴育,有理论抱负的寄托,神理自然而无雕琢之痕,含蓄不尽而有无穷余味。"拙"是指词的意境的朴素自然之本色美,它和人为雕琢的工巧美是相对的。此所谓"拙",非真拙也,实为"大巧",是纯任自然的美。"大"况氏本人没有作具体的阐述,然而,从他的整体词学思想来看,当是指词的整体的博大、精深,既有内容上的含义宽广、托旨远大,又有形式上的不假雕琢,可以说就是"重"与"拙"相结合而显示出的大气魄、大手笔。
况周颐提出的词学理论。是对词的意境之美学要求。"重"是指词的意境之沉著、深厚,有真情实感的蕴育,有理论抱负的寄托,神理自然而无雕琢之痕,含蓄不尽而有无穷余味。"拙"是指词的意境的朴素自然之本色美,它和人为雕琢的工巧美是相对的。此所谓"拙",非真拙也,实为"大巧",是纯任自然的美。"大"况氏本人没有作具体的阐述,然而,从他的整体词学思想来看,当是指词的整体的博大、精深,既有内容上的含义宽广、托旨远大,又有形式上的不假雕琢,可以说就是"重"与"拙"相结合而显示出的大气魄、大手笔。
(4)【◆题库问题◆】:[多选]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体现为()
A.摒弃主体,标举关系
B.形式就是价值
C.语义分析
D.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E.无信息规则
A.摒弃主体,标举关系
B.形式就是价值
C.语义分析
D.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E.无信息规则
【◆参考答案◆】:A, B, E
(5)【◆题库问题◆】:[单选] 社会—历史批评的切入点是()
A.文学与世界
B.文学与作者
C.文学与文本
D.文学与读
A.文学与世界
B.文学与作者
C.文学与文本
D.文学与读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
【◆参考答案◆】:(1)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即"清唱而靡应"。(2)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即"应而不和"。(3)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即"和而不悲"。(4)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即"悲而不雅"。(5)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即"雅而不艳"。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评述袁宏道的诗歌发展观。
【◆参考答案◆】:袁宏道的诗歌发展观是变,从主体(指创作者)方面言,变是真的必然结果,他说:"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与丘长孺》)从时代方面言,诗歌的变化也是必然的。他说:"文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不同的作家风格不同,不同的时代面貌不同。而复古派(前后七子)承认文学是变化的,但否认变是合理的,要复古就是要诗歌不变。袁宏道肯定变的合理性、必然性,这就打破了前人的陈陈相因的成法,"不拘格套","从胸臆流出",并主张向民歌学习,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理、事、情”
【◆参考答案◆】: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这是叶燮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所谓"理、事、情",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它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他所说的"理、事、情"也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所以他说"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絜诸情,絜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
(9)【◆题库问题◆】:[单选] 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参考答案◆】:物之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