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论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词论的内涵。
【◆参考答案◆】:
相对而言,"常州词派"中后起的周济的词论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周济也讲尊体,讲比兴寄托,但他以词为本位,而不是用解经的方法论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见解。
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周济认为,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娴熟的艺术技巧,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意境,即"有寄托入"。作家创造时不是从主观情感出发,先存一个"我要有寄托"的念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依托之物,而是兴与机会――主观情感由眼前的某种实景引起,在客观事物景象的触动、诱发之下,思想情感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样创作出的意境,即"无寄托出"。
清末况周颐一段话可以视作是对周济这个命题的阐释:"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于性灵(按:指性情),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横亘一寄托于搦(nuò)管(执笔)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则是门面语耳,略无变化之陈言耳。于无变化中求变化,而其所谓寄托,乃益非真。昔贤论灵均(屈原)书辞,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必非求变化者之变化矣。"(《蕙风词话》卷五))
"有"而"入"到"无"而"出",是创作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由个别到普遍的提升,它反映的不但是词学的问题,也具有美学上的普遍意义,因而,"常州词派"中人潭献就说:"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复堂词话》)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无寄托"的作品给读者的自由联想留下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有寄托"的词让读者"阅载千百,謦颏弗违",最终只能达到与作者的共识。所以,"无寄托"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相对而言,"常州词派"中后起的周济的词论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周济也讲尊体,讲比兴寄托,但他以词为本位,而不是用解经的方法论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见解。
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周济认为,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娴熟的艺术技巧,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意境,即"有寄托入"。作家创造时不是从主观情感出发,先存一个"我要有寄托"的念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依托之物,而是兴与机会――主观情感由眼前的某种实景引起,在客观事物景象的触动、诱发之下,思想情感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样创作出的意境,即"无寄托出"。
清末况周颐一段话可以视作是对周济这个命题的阐释:"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于性灵(按:指性情),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横亘一寄托于搦(nuò)管(执笔)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则是门面语耳,略无变化之陈言耳。于无变化中求变化,而其所谓寄托,乃益非真。昔贤论灵均(屈原)书辞,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必非求变化者之变化矣。"(《蕙风词话》卷五))
"有"而"入"到"无"而"出",是创作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由个别到普遍的提升,它反映的不但是词学的问题,也具有美学上的普遍意义,因而,"常州词派"中人潭献就说:"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复堂词话》)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无寄托"的作品给读者的自由联想留下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有寄托"的词让读者"阅载千百,謦颏弗违",最终只能达到与作者的共识。所以,"无寄托"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2)【◆题库问题◆】:[单选] 对李霁野先生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民进成员
B.中共党员
C.著有小说集《影》
D.江苏人
A.民进成员
B.中共党员
C.著有小说集《影》
D.江苏人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六州歌头
【◆参考答案◆】: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4)【◆题库问题◆】:[单选] 关于周邦彦的词,评论不正确的是()。
A.声音拗折
B.前后句子好像不相干
C.有出人意表之妙处
D.直抒胸臆
A.声音拗折
B.前后句子好像不相干
C.有出人意表之妙处
D.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元白
【◆参考答案◆】: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孟诗派
【◆参考答案◆】:
即山水田园诗派,因其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而得名。
即山水田园诗派,因其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而得名。
(7)【◆题库问题◆】:[单选] 新乐府运动前期作家有()
A.戴叔伦
B.元縝
C.王建
D.张籍
A.戴叔伦
B.元縝
C.王建
D.张籍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单选] 代表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是哪几位诗人?()
A.李白、孟浩然
B.杜甫、杜牧
C.李白、白居易
D.李白、杜甫
A.李白、孟浩然
B.杜甫、杜牧
C.李白、白居易
D.李白、杜甫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单选] 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参考答案◆】:首联起,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杀一只鸡,煮上黄米饭,这已经是农家接待贵客的丰盛佳肴了。颔联承,承上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地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地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若改为"大树"、"高山",情景就顿觉索然了。领联转,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在这样一个淳朴的农家小院里,面对着淳朴的农家故人,话题自然不是诗书仕宦、功名利禄,而只能是五谷长势如何?桑麻收成怎样?尾联合,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诗人没有写自己如何道谢、主人如何挽留、双方如何依依惜别,而是说再到重阳日时,我还要来。结尾两句含义丰富: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情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是赏菊花,可是诗人不说"赏菊花",而说"就菊花",此"就"字很值得玩味。"就"字是趋向动词,"就"过来欣赏菊花,表现出对故人的依恋之情。这首诗最能体现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的特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