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参考答案◆】:王蒙新时期的小说大胆借鉴并吸收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新颖的小说。眼花缭乱的叙述,不规则的结构,片言只语刻画出的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从小说中可以感到作家心灵细微的颤动,听到了作家心灵深处流出的歌,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给读者以启迪鼓舞和新颖别致之感。《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通过一个刚到组织部工作的青年干部林震的见闻,展现了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遭遇了官僚主义打击的无情现实,进而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究竟是林震太幼稚还是组织部的官僚主义力量太强大?《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有着多重的思想意义:第一,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因此,这部小说已经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第二,在那几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又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他精明能干,却因为工作太忙而“忙得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以至于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偶尔也会回首充满热情的革命岁月,感叹:“我们,党务工作者,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这样的困惑又表明他并没有彻底麻木。作家写出了这一层,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足以催生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新的生活也会归于平庸第三,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生活斗争是比林震从《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里读到的更复杂的。正因为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多重主题,所以才成为当代小说的一篇经典之作。新时期以后,王蒙重返文坛。经过磨难,他的人生观、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复出以后长达30年的创作历程中,对于革命的思考一直是他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他说过:“我的多数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革命。我试图写出一点革命的必然,革命的神圣和伟大,革命的曲折、代价和艰难。”在他的小说中,对革命的反思呈现为“革命无悔”与“追问革命”两重旋律。中篇小说《布礼》显然凝结了作家本人对革命的回忆。小说以“意识流”的手法,穿插着描绘了主人公钟亦成在1949年投身革命(“钟亦成入党的时候只有十五岁”)、1957年却因一首小诗受到了十分荒唐的猛烈批判、被打成“右派”而感到冤屈的经历。但无论如何,他坚信:“革命、流血、热情、曲折、痛苦,一切代价都不会白费。……他宁愿付出一生被委屈、一生坎坷、一生被误解的代价……也毫无个人的怨恨,更不会看破红尘。他将仍然为了自己哪怕是一度成为这个伟大的、任重道远的党的一员而自豪,而光荣。”“也许.这只是一场误会……党是我们的亲母亲,但是亲娘也会打孩子,但孩子从来也不记恨母亲。”这样“革命无悔”的主题在新时期之初是很有代表性的。另一面,又有深深的困惑。《布礼》将这矛盾的心绪表达得相当严肃、直白。稍后的中篇小说《蝴蝶》很快就超越了《布礼》的严肃与直白。作品通过一个共产党高级干部张思远在政治运动中的浮沉和家庭生活的变故,揭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怕失去他的领导职务,决不仅仅因为生活上的优厚条件,他自己辩解说。他怕失去党,失去战斗的岗位,失去在这个伟大队伍中的重要的位置。”在“他自己辩解”这一句中,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心底不踏实,同时也传达出作家的锐利目光:在“党性”和“私心”之间,常常未必有那么分明的界线。尽管作家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主人公在劳动改造中的返璞归真,但对于“异化”主题的点染已经足以使人考;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革命是如何“异化”成一场灾难的?比起淳朴的“革命无悔”,这样的追问显然更具有警世的意义。到了中篇小说《杂色》中,主人公曹千里又进一步超越了严肃。“他曾经热情而又单纯,聪明而又自信,任性、漫不经心,却又像一个乐观的孩子。”看,他与林震、钟亦成多么相似!甚至在经历了政治风暴以后产生的困惑也十分相似:“革命。复杂啊,怎么愈来愈复杂,愈来愈摸不着头脑了呢?”《杂色》比《布礼》多了豁达,多了幽默,连文笔也流畅了很多,显示了作家对诗意的追求,也显然相当真实地还原了作家的个性。因为作家后来自道:“我身上有两种倾向或两种走向都非常鲜明,比如一种是幽默,一种是伤感,本来幽默与伤感是不能相容的。”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和《布礼》中,显示了伤感的一面;而在《蝴蝶》和《杂色》中,幽默的色调逐渐凸显了出来,并显得相当旷达。

(2)【◆题库问题◆】:[单选] 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
A.《第四病室》
B.《蚀》
C.《腐蚀》
D.《灭亡》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东北作家群

【◆参考答案◆】: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四世同堂》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1、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汉奸的丑恶灵魂。2、写出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苦难遭遇。3、表现了北平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了他们的斗争精神。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谈谈鲁迅文艺思想的基本要点。

【◆参考答案◆】:在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在"五四"时期就认识到文艺应该"为人生"并且要改良人生。联系鲁迅小说创作便可以发现,他所强调的为人生主要指农民、人力车夫、妇女、市民或不同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实际上初步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这个根本问题。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是个革命功利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他把文学视为改良社会的机械,公开申明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在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上,鲁迅非常重视世界观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学的"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鲁迅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他不仅明确地认识到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而且也指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揭示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在新文学与中外文学遗产的重要关系上,鲁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既反对文学上的"全盘继承"论,又批判了文艺上的虚无主义。此外,鲁迅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建设革命文艺队伍、采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多种创作方法等,都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论述《雷雨》的戏剧冲突。

【◆参考答案◆】:《雷雨》通过对一个家庭的剖析,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的罪恶,并据此反映了五四前后30年间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又对从周家的丑恶腐败的揭露中,预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雷雨》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是通过剧中尖锐而强烈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剧本共写了8个人物,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全剧围绕这8个人物展示了其间尖锐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以主要戏剧冲突为经,以次要戏剧冲突为纬,构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通过这些互相影响的,环环相扣的冲突推动着剧情发展,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剧本首先从周萍与蘩漪及蘩漪与四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写起,从而揭示了其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周萍慑于传统道德与父威,为与后母的乱伦感到后悔,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而此前蘩漪因不满周朴园的专横与冷酷,不顾名节与周萍发生了关系,并把周萍看成是唯一能带自己逃出周家牢笼禁锢的救星。对于周萍转向四凤而疏远自己,她要不择手段挽回周萍的心。四凤成了解决周萍与蘩漪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周朴园训子,逼妻喝药两个情节,展示了周朴园与周萍和蘩漪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父亲要维护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希望儿子能继承周家大业,而儿子却无所事事,整日在舞场鬼混。面对父亲的严厉训斥,儿子做贼心虚地由惊到恐,生怕自己所干的坏事被发觉,直到周朴园说出真正所指,周萍才如释重负。这个情节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周萍惧怕父亲知晓自己与后母乱伦的畏怯心理。至于喝药这个情节更形象地勾勒出周朴园这个封建家长的形象。蘩漪本来没病,而周朴园却要她就是自己不保重自己,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甚至令周萍跪下劝蘩漪把药喝下。他的话就是法律,在周家谁也不能违背。周朴园是周家悲剧的制造者。随着侍萍的出场与周朴园相遇,一方面向读者交待了周鲁两家第二代几个成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当然剧中人并不知)。另一方面交待了周朴园的与侍萍之间30年前的恩怨,为30年后他们的后辈之间的恩怨找到了根源。再一方面,加重了侍萍对四凤又像当年自己年轻时一样当使女的担心。这一担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见侍萍成了连接剧中前后戏剧冲突的网纲。周朴园与侍萍生了两个儿子,两人都想见自己的亲生骨肉,然而各自的立场不同,只有尖锐的阶级利益冲突。周萍成了父亲的帮凶,鲁大海是工人运动的代表,与反动资本家周朴园成了对立面。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甚至大打出手。侍萍想认大儿子也只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又改了口。母子相见不相识,父子重利轻情,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是多么尖锐而激烈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戏剧冲突是代表着两个阶级的矛盾冲突。这一戏剧冲突并未贯穿全剧始终,也没有对其他冲突造成影响,就主题而言,剧本并不是在表现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竞争。周朴园决定辞退鲁贵,鲁大海,四凤。鲁家成员离开周家,似乎周萍与蘩漪的矛盾冲突可以解决了,情节跌入峰谷。但随着周萍夜闯鲁宅,剧情又推向高潮。侍萍对四凤的担心得到了证实。她年轻时被周朴园玩弄后抛弃,30年来过着悲苦的生活,年老后自己的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且女儿与自己的儿子乱伦。她的命运悲惨到极点。如果没有周朴园与侍萍30年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派生出30年后周鲁两家成员间的冲突了。侍萍真是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出于万般无奈她只能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他乡。这个决定促使周萍与蘩漪冲突进一步恶化,预示着蘩漪悲剧发生的必然。蘩漪的"雷雨"性格决定了她不会让周萍与四凤一起走。她要抓住周萍不放手,作困兽之斗。她关上门,叫出周朴园来认亲家。周朴园要周萍认母,真相得以大白。剧中人此时才彻底了解各自的关系,连"导演者"蘩漪也不胜惊愕,大叫"天啊"。也就在此时,绷紧的冲突的弓弦断了,一连串的矛盾最终爆发:有的死,有的逃,有的疯,在周萍与蘩漪这一戏剧冲突中,蘩漪作为失败者不足为奇。一因她的抗争带有极端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二因她生活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三因她把"幸福"寄托在周萍这样一个封建资本家家庭的不肖的一代身上,即使没有四凤的介入,也不可能获得幸福。周朴园与蘩漪的戏剧冲突实质是封建专制与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之间的矛盾。造成四凤羞愧难当跑出大厅而触电,周萍无地自容而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明白二人是兄妹关系这个现实。如果没有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会有30年后这种兄妹关系存在,周萍与四凤冲突的悲剧性质就改变了。蘩漪这个人物对于揭露周朴园的专制!冷酷的确是很有力的。统观全剧,《雷雨》中8个人物之间无一不有冲突。全剧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周朴园与侍萍的戏剧冲突为轴心,跟其它冲突构织成纵横交错的冲突"网"。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杂文成为“鲁迅精神”的最佳载体?

【◆参考答案◆】:鲁迅精神表现为兴邦强国,励精图治的爱国热忱;憎爱分明,人民本位的思想倾向;自觉"拿来",综合创新的广阔襟怀;严于律己,自我解剖的现代品格,切合国情,实事求是的现代主义精神。甘为"中间物"、略有后起人的大家风范;无所挂碍,"蓬勃的奋飞"的猛士情怀。而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暴露,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的弱点,形成和现实密切结合的批判性战斗性的思想特色。此外,他的杂文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探索和研究国民性的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的弱点。他对卑怯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剖析,遇见强者,不敢反抗,倘有权者,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多是凶残横态,宛然一个暴君。,对旧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另外,还具有抒情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所以说杂文成为"鲁迅精神"的最佳载体。

(8)【◆题库问题◆】:[填空题] 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参考答案◆】:白雪的赞歌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五奎桥》一剧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剧本通过江南农村一场自发拆挢斗争,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激烈的阶级斗争,预示了封建势力的必将崩溃和瓦解,农民反抗斗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美。

【◆参考答案◆】:童年的苦涩,初上人生之路的艰难,以及成年后背负的国耻家仇的种种曲折经历,使艾青的精神世界逐渐积淀了一种深厚的苦难意识。可以说,苦难和忧郁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空间,并且成为他诗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色调。艾青自写贫困一生的"大雁河"开始,尽管不同时期的诗作反射出不同的色彩,但大都渗透着苦难美,始终有一种忧郁和悲愤之情贯穿其中。在他的《北方》组诗和《旷野》诗集中,有着更为浓郁的苦涩之感。艾青把他亲眼目睹的"负载了土地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贫穷与饥饿、灾难和不幸,一一展现在《北方》组诗里。诗人的苦难意识既来自他个人,也来自历史的深处,他对整个民族的苦难历史和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和哀怨了解得太清楚了。他说:"中国实在太艰苦了,它正和来自四面八方所加给他它的危害搏斗"。艾青关注苦难,要把我们民族所蒙受的一切耻辱与不幸、迫害和困厄当作"我们诗的最真实的源泉",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要把它表现地触目惊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中国人民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中国人民正处在一种怎样的困境之中,就是告诫人们:必须振作起来,为摆脱苦难,消灭苦难而斗争。这也表明,苦难正是一代人的精神重负。所以他的"苦难"诗,常常跳动着诗人的激励和呼唤的诗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