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20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化特征主要表现为()
A.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
B.注重理论建构
C.注重文本分析
D.严密的思维方式
E.冷静的科学态度
A.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
B.注重理论建构
C.注重文本分析
D.严密的思维方式
E.冷静的科学态度
【◆参考答案◆】:B, D, E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何正确评价齐梁文学。
【◆参考答案◆】: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也就不会有唐诗的繁荣。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忽视。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也就不会有唐诗的繁荣。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忽视。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4)【◆题库问题◆】:[问答题] 批评家在评论抒情作品时应该如何感知意象。
【◆参考答案◆】:①首先要把握意象的外部特征和外观形式,抓住其重神写意的特征。②感知意象还应该把握作者的立意,作者的抒情言志往往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故而意象蕴涵着抒情言志因素。③文学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不仅意象具有审美性,而且意象具有大象无形、象外之象的特点。④感知意象还必须善于抓住意向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味外之旨”
【◆参考答案◆】:
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6)【◆题库问题◆】:[填空题] 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
【◆参考答案◆】: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7)【◆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创作的主导思维方式为什么是形象思维?它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参考答案◆】:A, B, D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文体学批评
【◆参考答案◆】: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入手,对其作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充的)“疾虚妄”说
【◆参考答案◆】: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