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
A.阐释作家作品
B.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C.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D.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E.提高读者辨别能力
A.阐释作家作品
B.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C.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D.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E.提高读者辨别能力
【◆参考答案◆】:B, D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对建安七子进行了评价。(2)从"文人相轻"的角度立论,认为当时文坛上存在著"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风气。(3)当时文坛也存在"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4)他以对比的手法对建安七子的长处和不足都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论。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曹刘”指是()。
【◆参考答案◆】:曹操、刘桢
(4)【◆题库问题◆】:[填空题] 王国维的《()》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对小说和戏曲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红楼梦〉评论
(5)【◆题库问题◆】:[填空题]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的产物。
【◆参考答案◆】:彼此影响
(6)【◆题库问题◆】:[单选] 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单选] 《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一词中最被苏轼赞叹的词句是()。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这是讲基本性质。
【◆参考答案◆】:长于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名词解释:境界说)。
【◆参考答案◆】:(1)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其理论阐述主要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2)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3)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这是从创作方法着眼的。二者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可称之为宏壮;后者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的拘束,传达出平静的感情心态,可称之为优美。其三,隔与不隔。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这是针对主体表现境界所选取的物象不同,大与小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但高与低却是。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4)境界说具有哲学化、人格化、美学化的色彩,为传统"意境说"作了总结。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对真与假的认识。
【◆参考答案◆】: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对真和假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关系的认识。他们提出"逼真""肖物""传神"等范畴,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情理。如评《水浒传》:"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杨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但在强调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艺术虚构,如谢肇浙说"小说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冯梦龙也有"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的理亦真"之说。
二、是对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认为历史小说允许想象和加工,如可观道人说"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
三、是对魔幻小说创作中真与幻的认识。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辞》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作家的幻想愈充分,寄寓的意义愈深刻,所反映的生活真理也就更普遍、更确切。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对真和假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关系的认识。他们提出"逼真""肖物""传神"等范畴,强调小说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情理。如评《水浒传》:"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杨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但在强调真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艺术虚构,如谢肇浙说"小说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冯梦龙也有"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的理亦真"之说。
二、是对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认为历史小说允许想象和加工,如可观道人说"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
三、是对魔幻小说创作中真与幻的认识。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辞》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作家的幻想愈充分,寄寓的意义愈深刻,所反映的生活真理也就更普遍、更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