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叶绍钧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参考答案◆】: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以冷静客观和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特别是对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教育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及其矛盾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腻的描写和揭示。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法摆脱苦难命运,无力反抗现实的痛苦心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的觉醒和抗争。在内容上都是他最熟悉的生活与人物,所写的都是"平凡的故事",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上从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以文辞的激昂华美见长、而是"用严正的态度如实的写",着力于现实生活的本身;小说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纯净洗练,确切而富于表现力,这些都构成了叶绍钧小说的基本风格: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叶绍铃的小说创作以短篇为主,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以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曹操《观沧海》诗的主题与思想。
【◆参考答案◆】:曹操《观沧海》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登山观海所见到的雄浑景象,从而表现作者壮阔而博大的胸怀。该诗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写景,从雄浑浩翰的大海形象中,表露出作者政治家的广阔襟怀和统一天下的豪情斗志。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应当如何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对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应当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它,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早在"文革"前,学术界就存在奇异看法。有人认为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主要有"主题矛盾"说和"主题转化"说。他们都认为《西游记》前七回和第八回及以后各回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并不是前后一致的。至今仍有人坚持并发挥"主题不统一"说,认为闹天宫与取经故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统一的人,虽然为数较多,然而,究竟统一干什么样的主题思想之上,则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还有人把它视为"宣扬"心学,"鼓吹投降"的主题。认为它"鼓吹了节变,推崇了叛徒"。之所以出现如此错误的论断和不能自圆其说的种种见解,都是由于没有从作品的全面实际内涵和作家创作意旨出发,各执一端,不及其余的缘故,特别是没能顾及作品特殊的写作特色。 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西游记》既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直接题材的时事小说。它是作者们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和巧妙的象征手法所写成的神话小说。作品固然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但是,由于作品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我们就不能把作品中的形象简单地划分成矛盾的三个方面---人、神、魔。也不能用笼统的阶级分析法给作品的所有形象划分阶级属性,进而认定人、神属于"正",魔属于"邪",进而得出"正邪相争,邪不胜正"的主题。因为问题的实质并不那么简单和单纯。 从全书结构看,《西游记》主要由闹天宫和西行取经两大部分组成,情节是衍接而统一的。前者在于塑造中国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孙悟空的英雄形象,着力表现对传统势力的顽强的反抗精神;后者则是通过离奇的情节,折光地暴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着力表现古代人民在一切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和信心。两者有着内在的衔接性,都统一在为完成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立誓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而非达到预期目的不可的基本主题之中。至于书中其它方面的种种描述,无一不是附着于此一基本主题,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参考答案◆】:①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从而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②出于作者自身的生存欠缺。曹禺早年生活经历不幸,生下来三天,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法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及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作者从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析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蕴涵。
【◆参考答案◆】:《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它在显示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发展变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这些都与作品的抒情主人公的思想蕴涵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始终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作家的创作都是其"自叙传"。因此,《春风沉醉的晚上》也不例外,作品中的"我",一个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的底层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投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我"的种种不幸实则映现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多重悲哀。其次,《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大小说由主观浪漫抒情向现实主义转变途中的重要作品。因此,作品中的"我"虽然与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主观情感多有重合;但这个"我"毕竟多了一份冷静与清醒,作品透过"我"的感受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比较透彻的体认和一种严肃的批判的眼光。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的情感交流,不再是郁达夫许多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男女之情,而是上升为一种纯真的关爱与体贴,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诚理解,尽管"我"对人生与社会仍然存有无限的哀愁,但毕竟从陈二妹身上得到一丝人间的温暖。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既写了底层知识分子与劳动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又写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异。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是“话本”?
【◆参考答案◆】:话本是指宋代"说话"(说书)人所依据的底本,起源于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北宋东京、南宋临安等大城市里,有许多"瓦舍",每座"瓦舍"中的"勾栏"(类似后代的戏院),就是上演"说话"伎艺的场所。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小说"家所用的话本,都是短篇故事,通常即称为"小说",如《新编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长篇的讲史话本,一般称为"平话"("评话"),如《新编五代史评话》等。但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称作话本。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话本本来是说话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粗略地陈说故事的大意,编印成书以后,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话本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爱情、公案、神怪以及历史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话本的作者几乎都是无名氏,创作后又经不断补充润饰,多数经过文人加工。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中间也穿插一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现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因此,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清的白话小说主要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创造?
【◆参考答案◆】:其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这些方面:(1)突破元杂剧用一本四折带个楔子来表演戏剧故事的局限,而用五本二十一折来描写一个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戏剧故事,使形式适合内容,而不削足适履。(2)部分地突破了元杂剧旦本、末本的局限,有的不限于一人主唱,张生、红娘、莺莺都有主唱的折子,也有两人对唱或三人分唱的折子。(3)一般元杂剧在一个剧本里只塑造一两个人物,《西厢记》则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其主要人物更是精雕细刻。(4)把剧与诗高度地结合起来。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堂吉诃德》中桑丘•潘沙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他性格中既有农民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又有讲求实际、冷静与清醒的一面。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正好与堂吉诃德的狂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9)【◆题库问题◆】:[填空题] 属于艾芜创作是《()》。
【◆参考答案◆】:山峡中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套曲《不伏老》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关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