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王夫之的)“情景”说
【◆参考答案◆】: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姜斋诗话》认为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与()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参考答案◆】:内容;形式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理解评述苏拭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
【◆参考答案◆】: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汉代经学分为()和()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参考答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古文经学
(5)【◆题库问题◆】:[单选]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参考答案◆】: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参考答案◆】:①《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在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②构思准备:"伫中区以玄览"。指老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③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构思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这是高度活跃的、无定规的一连串想象与联想,可上重天,可下九泉,绝不是枯燥的理性思索。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构成,是同步进行的。
(8)【◆题库问题◆】:[单选] 用理论的思辨之光照亮批评对象的意义,揭示文学形象的历史深度,体现出来的是批评的()
A.审美功能
B.社会政治功能
C.哲学价值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A.审美功能
B.社会政治功能
C.哲学价值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认为“期待视野”决定接受主体对作品基本态度和评价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单选] 作为批评家艺术素质的首要因素是()
A.美感传达
B.人格魅力
C.艺术想象力
D.艺术感受力
A.美感传达
B.人格魅力
C.艺术想象力
D.艺术感受力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