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
A.语感
B.结构感
C.意象感
D.美感
A.语感
B.结构感
C.意象感
D.美感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单选] 认为“期待视野”决定接受主体对作品基本态度和评价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参考答案◆】: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参考答案◆】:"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他的《饮冰室诗话》就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介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地阐发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他从进化论的哲学基础出发,肯定了"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反对贵古贱今,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此论主要见于他的《夏威夷游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新理想"是梁启超诗论的核心。所谓"新意境"、"新理想",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具体是:其一,近代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其二,爱国、尚武、要求变革等内容。(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所以他对以"新语句"入诗,既表示赞同,又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汇。他把黄庭坚作为"诗界革命"成功的典范。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度加工
【◆参考答案◆】:初醒时将梦中的杂乱情形组构成较为连贯的情节,填充它的空白,消除它的矛盾,用相对连续和可理解的叙述形式把梦表现出来。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李贽的“童心”说
【◆参考答案◆】:"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进步文学家发生了巨大影响。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孔子的)“思无邪”说
【◆参考答案◆】:《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参考答案◆】: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