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
【◆参考答案◆】: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主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a、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而生的存在观;b、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c、存在之间的联系与交往;d、对自我存在的质疑与拷问。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学衡派因()年1月在()创刊()杂志而得名。
【◆参考答案◆】:1922;南京;《学衡》
(3)【◆题库问题◆】:[单选] “五四”时期的新诗,彻底冲决一切旧诗形式的桎梏,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具有重大意义的是()。
A.胡适的《尝试集》
B.俞平伯的《冬夜》
C.郭沫抹若的《女神》
D.沈尹默的《三弦》
A.胡适的《尝试集》
B.俞平伯的《冬夜》
C.郭沫抹若的《女神》
D.沈尹默的《三弦》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略述鲁迅世界观转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鲁迅的思想发展,是从进化论向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对鲁迅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他在文章中一再提对十月革命表示赞颂与向往。1927年,鲁迅与共产党人有了较密切的接触,同年四月十日,在鲁迅发表的《庆祝沪宁克复的一边》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了马列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政治局势,标志着鲁迅思想一个新的飞跃。二、严格的自觉的自我改造精神。鲁迅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不断地进行严格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改造。例如《一件小事》中的"我",以及在后来翻译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时,更明显地表现出鲁迅的勇于自我改造的精神。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的教训。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给鲁迅思想以极大的震动,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思路因此轰毁"。鲁迅觉悟到不能再把进化论作为观察社会的武器,而代只以马克思主义。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在全面、深刻地反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及其弊端。既彻底地反封建,又科学地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泛、理智地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从而,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崭新文化。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参考答案◆】:1、纵观王统照从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比较明显的数度转变,而对于象征的艺术手法,他始终都未释怀。以《沉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以女人体模特儿象征艺术之美。2、作者的暗示和象征往往失之虚玄。《沉船》的象征意味比起《沉思》多了点凝重。3、现实主义的力作《山雨》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山雨》展现的广阔生活画面正是当时中国现实"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象征。写实与象征较为融洽的结合。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五奎桥》的特色?
【◆参考答案◆】:《五奎桥》结构完整严密,戏剧冲突逐步展开,波澜迭起,当冲突进入高潮,戏剧立即收结。戏剧吸收了江南农村的民众语言,通俗朴素,有的台词富于个性化与表现力。人物形象鲜明。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赏析屈原的辞赋《九歌•湘君》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1、极尽铺排夸饰之能事;2、想象丰富,极具浪漫色彩;3、体式比《诗经》篇幅有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4、多用楚语楚声,如"兮"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韵律美;5、诗歌的叙事性加强,抒情主人公形象较为突出。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子夜》的前三章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使主观形象更有历史感。2、渲染时代气氛。3、让主要人物有一个亮相的舞台。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莫言是否可以确定为本色的、原生态的农民作家?试通过他自身的经历和他与其他乡土作家的比较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乡村生活的贫困和家庭遭受的政治歧视,给莫言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而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莫言备受压抑。读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爆发而辍学,12岁就和成人一样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离开家乡,但故乡始终是他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发表《枯河》、《爆炸》、《金发婴儿》、《自狗秋千架》等一系列作品,但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此后,莫言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家,或者是在乡村生长起来的,或者是曾经有过乡村生活记忆的。但优秀的作家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鲁迅写乡村,是用启蒙思想揭出病苦,唤醒人们的关注,是要改造国民性。沈从文写乡村,是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在城市和文化人中闻,感受城市里的嘈杂、平庸、污秽,以及人际关系的扭曲和畸变,回望遥远的湘西,把湘西的小小边城描绘成理想的桃花源,因而塑造出了翠翠这样的理想中的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赵树理写乡村,首先是着眼于解放区乡村的具体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直截了当地解决的,就把它们写成小说,希望读小说的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悟,得到点化,因此,注重的往往是乡村生活和政治环境的错综复杂性。而路遥、贾平凹、张炜和陈忠实都是在读中学读大学时就离开乡土,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之后,回望乡村的,知识分子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性,推助着他们的创作:路遥所思考的是时代转型中的青年农民的出路,特别是青年农民在离开乡村去寻找和创造新的人生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贾平凹写乡村,有着传统文人的气质,保留了对乡村生活淳朴的记忆和欣赏,以及对时下乡村的衰败的痛心和疾愤;张炜写出了隋抱朴等乡村里的思想者形象;陈忠实将朱先生和儒家文化予以高度的理想化,同样富有强烈的思想冲击力。至于莫言,则可以把他定位为本色的、原生态的农民作家。莫言表现乡村生活,其独特性在于浓烈的乡村本色、农民本色。莫言曾说:"我的祖辈都在农村休养生息,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在农村差不多生活了20年,我的普通话到现在都有地瓜味。这段难忘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甚至使用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那里的泥土气息。……我本质上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莫言在乡村中整整生活了20年,并且彻头彻尾地当了近十年的农民,对于乡村生活、对于乡村的劳动,有着切近、深入的体验。进一步而言,莫言所表现的,是"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浪漫情怀和憧憬。他不是从外部去发现(或者欣赏或者哀叹)乡村生活的问题或诗意,感叹农民生活的自在悠然或者苦不堪言,而是置身于农民中间,和他们一道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顽强地生存并且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丰盈血性。《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檀香刑》中的孙丙敢作敢当,非人的酷刑可以承受,但生命的尊严却不可摧折;《生死疲劳》中的蓝脸在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农村集体化浪潮中,在时代氛围异常严峻的20余年问坚持做一个单干户,做自己的土地的主人,意志何其坚韧!关怀和同情,是文化人的悯农情结。身处农民之中才会发现,如果一味地抱怨诉苦,自怜自叹,那日子何以过得下去?何况,即使是在最苦难、最惨痛的情境之中,生活也并不全然都是血泪,它有自己的韵味,有内在的情致。莫言曾说:"我觉得写痛苦年代的作品,要是还像刚粉碎’四人帮’那样写得泪迹斑斑,甚至血泪斑斑,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就我所知,即使在"文革"期间的农村,尽管生活很贫穷落后,但生活中还是有欢乐,也没有是不符合生活本身的;即使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生活中也还是有理想的。当然,这种欢乐和理想都被当时的政治背景染上了奇特的色彩,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色彩表达出来。把那段生活写得带点神秘色彩、虚幻色彩,稍微有点感伤气息也就够了。"写"文革"时期乡村青年人的感情纠葛的《自狗秋千架》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便是那时的农村,在我们高密东北乡这种荒僻地方,还是有不少乐趣,养狗当如是解。只要不遭大天灾,一般都能足食,所以狗类得以繁衍。’’《透明的红萝卜》一方面对沉重而荒凉的乡村生活状况、对黑孩的悲惨命运,描写得力透纸背;另一方面,仍然通过透明的红萝卜表现出了黑孩童心当中的理想和欢乐。莫言作品的修辞方式也很独特。莫言以农民的眼光看生活,农民所面对的田野和大自然间的万物,都是具有活泼的生命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