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创作于()。
A.1938年
B.1940年
C.1945年
D.1948年
A.1938年
B.1940年
C.1945年
D.1948年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美
【◆参考答案◆】: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长生殿•惊变》在艺术构思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长生殿•惊变》这出戏是全剧的一个转折点,这短短的一折戏,不仅本身蕴含深刻、构思精巧,而且,全剧的主题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全剧的格调,气氛由此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出戏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小宴”,后为“惊变”,二者互相映衬,因果判然,寓意深广,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作者在“小宴”部分,着力描写李、杨二人在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季节小宴御花园的欢娱情景,极力表现李、杨二人沉迷于情爱之中的缠绵依恋之情态。尤其是李隆基吹笛,杨玉环依笛清唱,以及二人开怀畅饮,贵妃醉酒,写得淋漓尽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者紧接着写“惊变”,写安禄山叛乱、局势突变,朝廷危在旦夕,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惊心动魄的社会变故正发生在帝妃欢娱之时,实在令人深思。作者巧妙地把李、杨爱情和社会政治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李、杨爱情给社会、政治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后果。在这短短一出戏中,作者对李、杨爱情既有赞赏、同情,又有谴责、批判,写得自然深刻,而且这一切都由事实说话,作者的巧妙构思调动了欣赏者的感情和思维。这出戏在艺术处理上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是关目安排巧妙,情节曲折跌宕,从“小宴”到“惊变”,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外,又恰在情理之中,安排得紧凑、严密、巧妙。其次,是对照强烈,映衬鲜明,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在这出戏中,不仅是故事情节前后对照,既写天子贵妃尽情欢娱,忘却人间忧虑,又写兵乱陡起,天子即将仓惶出逃,而且,戏剧气氛经过作者的着意渲染,前后截然相反,前喜后忧,宁静、优雅的欢乐场面与惊恐、纷乱、大祸临头的凄凉情景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照、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剧作主题、发人深省。另外,简炼而富有形象化的语言也增强了这出戏特殊的戏曲艺术效果。作者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利用语言风格和笔调的变化来增强表达效果。“小宴”部分,音调舒缓、词语艳丽,特别是描写贵妃醉酒的细节,更是柔靡绮丽,[南扑灯蛾]曲文就是一个典型。而“惊变”部分,笔调急促,词语干净利落,[北上小楼]一段曲文,犹如急鼓震耳,惊心动魄。总之,“惊变”一出戏,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体现了《长生殿》全剧的艺术构思的特点。
(4)【◆题库问题◆】:[单选] 萧涧秋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二月》
B.《短裤党》
C.《咆哮了的土地》
D.《水》
A.《二月》
B.《短裤党》
C.《咆哮了的土地》
D.《水》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要说明吴荪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直接原因:杜竹斋的倒戈。性格原因:刚愎自用、倔强不屈、性情暴躁。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十分弱小,抵抗不住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联合进攻。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湖畔诗社1924年由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成立于杭州。
【◆参考答案◆】:冯雪峰
(7)【◆题库问题◆】:[填空题] ()的《商州三录》是八十年代较早出现的“大散文”。
【◆参考答案◆】:贾平凹
(8)【◆题库问题◆】:[单选] 卖灶糖老汉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沉重的翅膀》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拣麦穗》
D.《小鲍庄》
A.《沉重的翅膀》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拣麦穗》
D.《小鲍庄》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单选] 《山峡中》收入艾芜的哪一部作品集?()
A.《南行记》
B.《南行记续编》
C.《南国之夜》
D.《山野》
A.《南行记》
B.《南行记续编》
C.《南国之夜》
D.《山野》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做“楔子”?
【◆参考答案◆】:楔子原指木工用来塞紧器具的隙缝或头榫的木片。元杂剧中的楔子是四折以外的过场戏。其作用是:(一)或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委,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或剧中人物。这类楔子常安排在剧本的开头。如《窦娥冤》开头的楔子,为了介绍窦娥的悲惨身世,先选择“送女”作为悲剧的序幕,一开始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为后来窦娥反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或用来联系前后剧情,以严密剧本的结构,使不留下漏洞。这类楔子常安排在折与折之间,如《神奴儿》的楔子就安排在第一折、第二折之间,既交待了李德义作案过程,又为案件的勘破留下了一个伏笔。元杂剧的楔子一般都很短,所以不用套曲,只用一、二支单曲。《庄周梦》楔子用三支单曲,算是多的了。只有《西厢记》第二本开头的楔子,用了【正宫•端正好】套曲,共有十一支曲子,实际上等于一折戏;所以后世把它作为单独的折子戏,叫做《惠明下书》,而且常在舞台演出。但这是仅见的特例,或者说是《西厢记》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