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吴中四士
【◆参考答案◆】:
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姜夔的咏物词有什么特色?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姜夔是南宋时期与辛弃疾名声相齐而风格迥异的一位词坛大家。南宋中叶以后的词家,受他影响的很多。姜词在讲究格律、炼字琢句、用典咏物方面与周邦彦一脉相承。但是,他又刨制出清淡峭拔的风格,是此前词中所未有的境界。姜词中个人生活的描述以及身世感慨的抒发占有很多比例。多舛的生涯,抑郁的情怀,使得托事咏物成为姜词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他的词中咏梅有二十八首,咏柳有二十五首,其他还有咏蟋蟀,咏荷花等等,足见他对这一表情方式的偏爱。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的咏梅二首:《暗香》、《疏影》。二者一写自己身世飘零之苦,一写国家兴亡之痛。虽用意不同,但托物言志的手法却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第二首。姜夔用典的妙处在于融化不涩,即:虽用典,却不生硬、不叠加。词气清畅,典故所指称的涵义悄然溶注和沉淀到词的意境深处去了。前人多以为《疏影》暗寓了靖康之耻,徽、钦二帝北徙之事。姜夔则是因为昭君的远在异域、无由得见故国的深痛,想见其魂梦肖夜归来的凄凉情景(此用杜甫诗意),将昭君的精魂比做月下幽独的梅花。意境已是极美,全词共用了五个典故,伍个典故各不关联,却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浑化无迹地穿插在各处,多层面地表现出梅花淡雅风情和高洁气质,其中又寓与了作者的家国之叹。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长相思
【◆参考答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4)【◆题库问题◆】:[单选] 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诗歌的是()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欧阳修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欧阳修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单选] 《全唐诗》加上今人补辑部分总共有多少首唐诗?()
A.2300多
B.23000多
C.48900左右
D.50000以上
A.2300多
B.23000多
C.48900左右
D.50000以上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兴寄
【◆参考答案◆】: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香奁体
【◆参考答案◆】:
晚唐韩偓《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绮丽纤巧。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狭邪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晚唐韩偓《香奁集》所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绮丽纤巧。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狭邪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吴中四士
【◆参考答案◆】:
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初唐时期,贺知章是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张旭,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张若虚,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包融,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四人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9)【◆题库问题◆】:[填空题] 晏殊的词集名为《珠玉词》,以“()”为主导特点。
【◆参考答案◆】:温润秀洁
(10)【◆题库问题◆】:[单选] “平生塞北江南”出自辛弃疾的作品,其词牌名是()。
A.《鹧鸪天》
B.《水龙吟》
C.《清平乐》
D.《永遇乐》
A.《鹧鸪天》
B.《水龙吟》
C.《清平乐》
D.《永遇乐》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