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参考答案◆】:提示: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其彻底的反封建性质,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用现代性来概括其基本的性质,即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

(2)【◆题库问题◆】:[单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杂文形式对中国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最广泛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的是()。
A.瞿秋白
B.周作人
C.茅盾
D.鲁迅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参考答案◆】:1、纵观王统照从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他的艺术风格有着比较明显的数度转变,而对于象征的艺术手法,他始终都未释怀。以《沉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以女人体模特儿象征艺术之美。2、作者的暗示和象征往往失之虚玄。《沉船》的象征意味比起《沉思》多了点凝重。3、现实主义的力作《山雨》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山雨》展现的广阔生活画面正是当时中国现实"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象征。写实与象征较为融洽的结合。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小诗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冰心、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不.宜用来描述《腐蚀》主人公赵惠明的词语是()。
A.堕落
B.人性未完全泯灭
C.追求肉体享乐
D.企图自新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填空题] 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是()。

【◆参考答案◆】:1949年7月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双簧戏

【◆参考答案◆】: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参考答案◆】: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就无所谓反封建思想革命,因此,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必然关注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些穷途末路,沉迷不悟,成了旧教育、旧制度的殉葬品,如孔已己。有些则以被迫害、被扭曲的面貌,孑然一身,"叫喊于生人中",如狂人。而同是知识者,《药》中的夏瑜既不是病狂者,也不是沉迷者,而是神志清醒的革命者。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以民族、民主思想宣传群众,在黑暗的王国里闪露一线曙光。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颤栗。又如吕纬甫和魏连殳虽各有个性和经历,或敷衍度日,或桀骜不逊,但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是被当时政治斗争的大气候决定了的。先躯者、革命者本是堂堂正正的人物,却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有的被扭曲成狂人形象,有的被埋没在群众的围观和辱骂声中,占据不到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只能居于幕后。这寄托了鲁迅多么沉痛的生活体验和用心。封建思想所以能在当时蛊惑人心,成为压制知识分子的一股力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性意义",而在于辛亥革命除了推翻皇帝以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才是封建思想得以逞威作虐的强大后盾。鲁迅的沉痛与深刻让读者更察觉封建毒害的深重以及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艰巨与复杂。

(9)【◆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现代首倡幽默,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是()。

【◆参考答案◆】:林语堂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参考答案◆】:(1).从个人生活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秋白就被国民党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2)从情感世界看: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灵魂。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3)从思想境界看: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巨人的风范。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直至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