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诗句出自杜甫《丹青引》的有()。
A.天子非常赐颜色
B.楼阁玲珑五云起
C.英姿飒爽来酣战
D.画楼西畔桂堂东
A.天子非常赐颜色
B.楼阁玲珑五云起
C.英姿飒爽来酣战
D.画楼西畔桂堂东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参考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参考答案◆】: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
【◆参考答案◆】:(1)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即"清唱而靡应"。(2)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即"应而不和"。(3)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即"和而不悲"。(4)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即"悲而不雅"。(5)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即"雅而不艳"。
(5)【◆题库问题◆】:[填空题]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由()提出的。
【◆参考答案◆】:孟子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参考答案◆】:七子;性灵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8)【◆题库问题◆】:[填空题] 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
(9)【◆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参考答案◆】:想象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